基于生态恢复理念的河道综合整治技术探讨
王亮 陈惠 李昱鑫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100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推进,传统以工程手段为主导的河道整治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下社会对生态、景观与安全多重价值的需求。单一治理方式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结构,还削弱了河道的自然调节功能,造成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面对生态系统退化与水资源承载压力持续增大的双重挑战,河道整治亟需转向以生态恢复为核心的技术体系,通过融合工程调控与自然修复机制,重构河道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文以生态恢复为基础,探讨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河道综合整治策略,从理念重构、技术路径及实施保障三个层面深入剖析,构建系统性、可复制、具备区域适应性的整治技术框架,以期为我国不同水文地貌类型下的河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1 河道整治理念的生态转向与功能重构
1.1 从单一治理向系统修复的理念转型
传统河道整治工程主要以防洪、排涝为目标,注重水力控制与河道断面稳定性,却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致使水体流速紊乱、岸坡硬质化、水生植被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生态价值在水利工程中的逐步提升,治理理念已由工程主导向生态主导转变,强调对自然系统的顺应与引导。在此基础上,河道整治不再拘泥于水工断面的单一设计,而是以流域为单元,统筹考虑水文过程、生境保护、物种恢复等多方面因素,构建系统性、循环性强的生态格局,提升河道整体健康水平。理念上的转型为技术路径的更新提供方向基础,推动河道治理朝着“可持续、可恢复、可调节”的目标演进。
1.2 河流生态功能在整治中的核心地位
在生态导向的整治模式中,河流不仅是水体输送通道,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净化与区域微气候调节的重要载体。通过重构河流自然形态,恢复湿地系统、缓冲带与栖息地,能有效激活原有生态功能,使整治工程从以人为本扩展至以生态为本。恢复河道生态功能不仅提升了水体的环境承载力,还增强了其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调节能力,体现出良好的抗风险韧性。功能重构的核心在于兼顾生态稳定性与水力效率,以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协同配置为路径,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动态平衡,构建具有弹性的河道生态网络。
1.3 生态优先导向下的治理目标构建
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驱动下,河道整治逐步纳入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体系,治理目标拓展为多功能协调发展,包括水资源保护、生态空间拓展、水质提升与景观优化。治理指标从以往的水位控制、堤防强度拓展至水生态指标、水质指标、生物栖息指标等,评估维度更趋全面。明确生态优先的整治目标有助于各类治理技术的科学组合与梯度实施,推动整治从工程性治理转向系统性构建。在此框架下,河道治理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融入城乡发展与生态网络建设之中,形成结构- 功能- 景观协同优化的新型整治范式。
2 河道生态整治的关键技术体系构建
2.1 河道自然形态重塑与水动力调控
恢复河道自然形态是生态整治的核心环节,涉及河宽调整、弯道恢复、水流结构优化等方面。自然形态重塑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水流环境,包括深浅交错、流速变化、滩地过渡等水动力结构,从而增强物种栖息适宜性与水体自净功能。通过引导性改造形成复合型断面,不仅增加河道储水能力,还可降低洪峰流速,缓解冲刷强度。水动力调控手段主要包括生态堤岸、分汊引流、水位调节等措施,实现对水体流速、流量及滞留时间的合理控制,为后续生态系统构建提供稳定水环境基础,提升河道功能复原能力。
2.2 水生植被构建与岸带生态带营造
水生植被系统在河道生态恢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稳定河岸、净化水质与构建生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配置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与浮叶植物,能够在不同水深梯度下构建分层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岸带生态带的营造则包括缓冲带建设、湿地系统嵌入与陆地植被过渡区构建,形成水陆交错的生态缓冲区,有效削减面源污染与水土流失。植被种类应结合本地生态特征与水文条件选择,以保障其生长适应性与生态功能,建立可持续演化的植物群落结构,提升整治工程的生态韧性与景观价值。
2.3 生物栖息环境构建与多样性恢复
恢复生物栖息环境是实现河道生态系统重建的关键任务。不同生物对水体流速、氧含量、遮蔽度等生态因子有不同需求,整治过程中需构建具备异质性和空间层次的生境单元。可通过构造生态基槽、砾石洼地、沉积滩涂等微地形,提供多样化的生物活动场所,促进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的繁衍和迁移。栖息环境的构建还应与外部生态廊道联动,提升物种交流频率与生态系统完整性。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过程中,应同步进行物种监测与动态评估,确保整治效果与生态目标保持一致,增强河道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3 河道综合整治的工程实施与管理策略
3.1 分区治理与分级实施路径优化
河道综合整治应结合实际河段的地貌特征、水文特性与周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功能分区与治理优先级划分。不同区段可设定不同整治目标,如生态保育区、水质净化区、调蓄缓洪区等,在功能定位基础上制定差异化整治策略。通过分级分段实施可有效降低工程复杂度,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整治效率。治理路径应遵循由核心区向外围推进、由基础设施向生态系统扩展的顺序,确保整治过程中的技术衔接与系统协同。每一阶段应建立对应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实现工程闭环管理与逐步优化。
3.2 多部门协同机制与工程组织管理
河道整治涉及水利、环保、城建、林业等多个部门,实施过程中需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打通政策壁垒与行政区划障碍,实现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可设立河道治理联动平台,统筹资源调配与治理任务,推动整治工程高效运行。在项目组织方面,应引入全过程工程咨询机制,覆盖方案编制、技术审查、施工监管等各环节,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协同机制建设不仅提高工程综合效益,也为河流生态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提供支撑。
3.3 后期维护管理与生态效益评估
河道整治的生态成效依赖于长期的运行维护与动态管理机制。后期应设立维护管理专项资金与责任机制,对植被养护、水质监控、生物群落动态进行周期性检查,保障整治效果持续稳定。生态效益评估指标应涵盖水质改善程度、水生物种数量变化、植被覆盖度提升等,构建基于数据的动态评价系统,为后续调整提供依据。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将河道治理纳入区域生态治理总体框架之中,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长期可持续运行,真正体现生态恢复理念的治理成效。
结语
河道综合整治作为流域生态修复的重要载体,必须在理念上以生态优先为导向,在技术上实现自然过程与工程措施的深度融合,在管理上形成多方协同、动态调控的长效机制。通过科学规划河道形态、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完善运行维护体系,可有效提升水环境质量、增强水生态功能、改善区域人居环境。基于生态恢复理念的整治路径为我国河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治理方向。未来河道整治需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联动,推动形成因地制宜、绿色低碳、系统高效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李志新 , 孙浩然 . 生态导向下的河道整治关键技术研究 [J]. 水利科技 ,2023,41(5):88-92.
[2] 陈思源 , 高建民 .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构建与实践 [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31(7): 1221-1228.
[3] 周雪峰 , 王立波 . 流域综合治理中河道生态整治策略探析 [J]. 水资源保护 ,2024,40(2): 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