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明晰,免疫增效

作者

关燕兴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28203

摘要:预防接种是防止传染病传播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也是联系着千家万户百姓生命安全的纽带。自改革开放建立了新中国以后,我国的经济水平发展迅猛,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相关部门大力宣传下,家家户户都形成了“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意识。但是,随着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的推广和普及,预防接种工作中仍存在许多未可知的挑战。为了增强国民素质,提高百姓们的免疫力,本文主要深入探究社区预防接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结合个人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维护疾病预防单位的形象。

关键词:社区;预防接种;免疫力;挑战;策略

引言:随着我国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的程度日益加深,我国疫苗覆盖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会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安全接种这方面。目前,从社区预防接种门诊的重要性来看,该部门肩负着整个辖区所有群众的计划免疫工作,对于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控制传染病源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国家也加大了对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支持力度,促使我国的社区预防接种门诊部门的设施逐渐完善,与之配套的软件系统也在不断升级,让预防接种的信息更加明晰。尽管如此,预防接种工作中的一些细节仍需要优化处理,从而减少不良接种事件发生的概率,确保接种的效果。

一、分析社区预防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的预防接种主要是为了帮助人群提高身体免疫力,通过接种疫苗,能够起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源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疫苗经费的投资力度,扩大免疫工作的范围,受益人群数量也在逐渐增加,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效果明显增强。但是,疫苗作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抗原物质,是一种特殊的生物药物制品,部分人群在接种疫苗之后身体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1]。例如,偶合病例、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等,如果处理不当,那么接种人和接种单位之间将会产生矛盾,最终对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社区预防接种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疫苗苗源管理不当

疫苗属于特制的生物药物制品,具有生物活性抗原体等特点。但是有些疫苗在运输的过程中,由于疫苗运输保存不符合标准温度的要求,对疫苗苗源管理不当,降低了疫苗的抗疫效果。例如:疫苗的冷冻与冷藏没有区分开,导致疫苗反复冻化。或者是在运输疫苗的过程中,出现违规运输、撞击导致疫苗外包装破损等情况,这对于疫苗的免疫原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会对接种者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接种工作做不到位

通过调查了解,有一部分的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缺乏专业的疫苗接种知识,接种人员逐级培训没有做到位,宣传效果不理想,专业知识老化等,导致疫苗接种的工作做不到位。预防接种是一项规则性极强的工作,接种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资格证才能够上岗操作疫苗接种工作。但是,仍有不少偏远地区存在无资格上岗操作疫苗接种的问题。

其次,部分接诊的医生对于接种对象的健康状态、疾病史和接种史并没有详细过问,导致出现重复接种、漏接种的情况,对接种免疫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预防接种面对的人群大多是婴幼儿和适龄儿童,这类人群由于对接种疫苗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导致在接种的过程中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积极配合等不良的情绪反应[2]。

最后,关于健康安全教育的宣传不到位,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监护人并不了解疫苗接种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导致监护人不理解、不支持疫苗接种工作。甚至有些家长并没有对预防接种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接种证明丢失等情况。当接种证明丢失,一来会导致儿童接种人群的疫苗接种史不详,二来也会造成儿童接种人群的疫苗接种流程混乱。重新补办疫苗接种证明,也会增加接种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另外,有些家长在孩子接种结束后并没有按照要求留观30分钟,导致接种之后孩子出现异常反应无法得到及时地处理,容易造成接种工作人员与接种对象产生不必要的纠纷问题[3]。

二、探究提高社区预防接种工作效率的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结合笔者本人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关于提高社区预防接种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严格管理疫苗运输

为了确保疫苗的效价,相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疫苗运输管理程序订购苗源,并合规存储 苗源。在储藏和运输、周转、分配苗源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不同的疫苗制品要求放置在对应的冷链设备当中。工作人员在存储和运输、分配、使用疫苗时,更应该认真核对疫苗的有效期,并且每日需要清点疫苗的数量,保障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性[4]。

(二)做好预检登记工作

为了提高疫苗接种工作效率,工作人员应当做好预检登记工作,这项工作也是预防接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例如,工作人员在处理疫苗接种工作时,应当对接种对象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以及需要接种的疫苗名称、注射量等做出详细的核对。同时,还需要询问接种对象的健康史、接种史和疾病史,详细告知接种对象或是监护人在接种免疫疫苗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彻查接种对象的变应原,对于有禁忌或者不符合接种条件的对象,一定要拒绝接种的要求,并做好相关的登记。

由于社区预防接种门诊每日需要接待的接种对象较多,包括婴幼儿、适龄儿童以及一些成年人等,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的工作效率,避免漏接种、重复接种的问题发生,因此,接诊医生应当针对每种疫苗做好分类,并且将接种后的注意事项通知到位。例如,婴幼儿或是适龄儿童在接种后需要认真交代监护人下一次的接种时间,可以通过线上APP或是电话通知、公众号推送等形式提醒监护人到时间需要接种。另外,在接种一类疫苗时,需要采取“监护人疫苗接种告知书”等一些书面告知的形式,要求监护人签字,帮助监护人进一步了解正确预防接种疫苗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减少不必要纠纷的发生概率[5]。

(三)掌握疫苗接种技巧

疫苗接种工作通常是个人独立完成操作,接种前后的反应都应当及时反馈给接种医生。因此,作为一名接种医生,应当正确掌握各种疫苗的接种技巧。在接种之前,需要充分摇匀疫苗,对于药物剂量的精准度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并且在注射药物之前做好“三查七对”工作,杜绝发生疫苗接种事故,造成医闹的情况。

三、结束语

综上,社区预防接种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可靠性。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接种医生,在接种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安全接种的意识,注意到每一个预防接种工作的细节,发挥出疫苗免疫的最大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传染病源,为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健,赵洁,陈明浩.上海市崇明区社区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能力现况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2):216-219.

[2]顾卫红,员朋娟.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市某社区预防接种工作的影响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21,16(01):81-8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