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

向萜萜

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湖南省湘潭市 411201

引言: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结合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需突破传统模式,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常态化建设,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将志愿服务融入高校高等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中,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

1. 新时代的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高校志愿服务是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内核的,因此可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与责任意识。同时通过项目化的运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往往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2. 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2.1 打造精英化志愿服务模式

推动志愿服务向精英化模式转型,不仅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路径,更是高校服务满足社会需求、深化实践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精英化志愿服务模式的核心在于志愿者的专业化素养。高校应建立选拔- 培训 - 认证的培训体系,通过综合素质评测、专业技能考核等方式筛选具有学科优势或特长的学生,组建精英志愿团队。在此基础上开展阶梯式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服务伦理、专业技能、应急处理等。结合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提升实践能力[1]。

依托学科优势,将志愿服务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将志愿服务从活动导向转为专业赋能。例如,文科院校可开展政策宣讲、文化遗产保护等智力服务;理工科院校聚集科技助农、生态治理等技术性项目。

2.2 深化志愿服务项目

深化志愿服务项目的目的在于强化实践育人效能,通过具体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拓展社会服务,精准对接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形成可持续的育人生态。首先应建立校、院、班三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整合不同专业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提升项目创新性与专业性。其次创新服务模式,借鉴不同高校志愿服务的经验,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美”,如针对留守儿童、老年群体等设计精准项目,增强实效性。最后强化育人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将志愿服务课程化,设置学分。并推行积分奖励、荣誉证书、优秀项目推优入团等制度,联合社会资源提供实习、就业推荐机会,增强参与吸引力。

2.3 发展教育合作

合作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信任、尊重与自主性,核心在于通过民主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性。将这一理念迁移至志愿服务育人领域,意味着需构建校内外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高校可联合地方政府、公益组织、企业等,例如,与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与公益机构合作开发专业服务项目,形成全链条协同。同时制定跨主体合作协议,明确权责分工,将志愿服务纳入评价体系中,通过制度化合作确保育人工作的稳定性与长效性。

利用技术平台来促进合作,创新服务形式与育人载体。开发志愿服务管理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数据,实现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过程跟踪、效果反馈的数字化管理。例如,将平台与企业技术资源对接,开发“线上支教”、“虚拟公益课堂”等新型服务形式,拓展育人维度。此外,还可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服务偏好与社会需求,精准匹配合作项目,动态调整育人策略[2]。

2.4 构建监督管理体系

为避免高校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因管理松散、监督不足等问题导致的服务与教育效果不佳,高校应构建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化育人功能。基于高校志愿服务的监督管理体系首先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协同效能,整合政府、高校社会资源,形成协同管理网络,即校级统筹规划、院级落实项目、班级动员参与。并选择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师生担任管理者,定期培训提升管理能力,稳定骨干力量。其次参照《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结合校情制定评估细则。通过定期督导、随机抽查、服务对象反馈等方式,实时监测服务质量,及时纠偏优化。最后应深化育人内涵,实现知行合一,要求学生撰写服务日志,进行总结交流,沉淀经验的同时提升能力水平。

2.5 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教育评价机制存在标准单一、评价过程缺乏动态性等问题,因此应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构建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基于育人目标,建立涵盖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效果、持续发展的多元评价指标。采用阶段性评价与项目总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学生从参与、成长到反思的全过程。强化激励与反馈机制,通过教师指导、同伴互评、服务对象评价等多个渠道反馈,帮助学生明确优势与改进方向。要将评价与育人目标相结合,将志愿服务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与学术成绩、道德素养、实践能力等维度共同构成评价体系,增强育人导向性。并在评价中突出“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等思政指标,引导学生将服务实践与理论认知深度结合。

结论: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需从模式、项目、合作、监督管理、评价五大维度协同推进,形成“实践- 认知- 价值”闭环育人体系。通过系统化设计、专业化赋能、文化浸润及长效激励,志愿服务不仅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平台,更成为塑造社会责任、传承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任娟娟 .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的思政育人功能研究 [J]. 时代报告 ,2024,(12):134-136.

[2] 刘欢欢 . 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探析 [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4,33(06):36-39.

虚拟数字人技术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号:23C0743)

作者简介:向萜萜(1990.07),女,土家族,湖南湘西永顺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