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分队反无人机能力需求深度剖析
王东坤
石家庄警备区 石家庄 050052
当今世界,战争形态正经历着一场由无人机技术驱动的颠覆性变革,从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对装甲目标的“点穴式”打击,到纳卡冲突中无人机引导的非接触作战,无人机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战场。民兵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防后备力量的关键,其能力建设必须紧跟战争形态的演变,成为新质战斗力的重要增长点和国防动员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一、民兵反无人机作战面临的威胁
无人机技术的扩散,使得民兵在执行任务时面临的空中威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威胁来源的多样化:从正规军到非国家行为体
民兵可能遭遇的无人机威胁来源广泛,涵盖了从国家级对手到非政府组织,乃至个人行为者。国家级对手装备体系化、高性能的军用无人机,是战时最主要的威胁。更普遍、更难防范的威胁则来自非国家行为体,也门胡塞武装则利用无人机和导弹攻击沙特石油设施,展示了非国家行为体利用无人机遂行战略打击的能力。在国内,未经授权的“黑飞”无人机对机场、核电站等敏感区域和重大活动构成的安全隐患同样不容忽视。
(二)威胁手段的低成本与高技术化:商用、DIY 与蜂群
当前无人机威胁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低成本”与“高技术”的结合,商用无人机的武器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价格低廉的商用四旋翼无人机,仅需简单改造就能成为致命的攻击武器。与此同时,开源技术和 3D 打印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武装分子能够自制或深度改装无人机,以满足特定的作战需求。“蜂群”攻击战术通过软件协调大量低成本无人机发起饱和式攻击,可以轻易突破传统防空系统的拦截能力上限。
(三)威胁战术的非对称与心理化:渗透、袭扰与威慑
无人机在战术运用上充分体现了非对称作战的精髓,弱势方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去攻击、瘫痪或摧毁高价值目标,形成极高的作战费效比。无人机凭借其小巧、隐蔽的特点,能够轻易渗透到防御纵深,对关键目标进行长时间、近距离的监视,为炮击、空袭或狙击行动提供实时、精确的目标指引。此外,无人机持续在头顶盘旋所发出的独特嗡鸣声,以及那种无时无刻不被监视的感觉,会给地面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焦虑和恐惧,这是一种新型的、持续性的心理战。
二、民兵反无人机四大核心任务场景
民兵担负的任务多样,决定了其反无人机作战的场景和需求也各不相同。总体来看,可归纳为重要目标防护、支援保障作战、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和融入区域联合防空四大核心场景,每个场景都对反无人机能力提出了独特的要求。
(一)重要目标防护( 定点防御)
这是民兵最常见的任务之一,即守护党政机关、军事要地、交通枢纽 ( 机场、港口 )、能源设施 ( 核电站、水电站 )、军工企业以及重大活动现场等高价值固定目标,这些目标一旦遭袭,将产生严重的政治、经济或社会影响。主要特点是防御纵深有限,预警时间短促,环境复杂导致探测干扰大,威胁不分昼夜,要求反无人机系统具备 7x24 小时不间断的监控与防御能力。
(二)支援保障作战( 机动卫勤)
在战时或准战时状态下,民兵分队为现役部队的机动、集结、过境提供伴随式防空掩护,确保其行动自由和安全。同时,保卫后勤补给线、野战仓库、指挥所等关键节点,是“有人 - 无人协同作战”理念在保障领域的体现。民兵分队反无人机系统必须集成在高机动车辆平台上,能够无缝接入主力部队的指挥、通信和情报网络,接收空情信息,协同火力分配,成为其整体作战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遂行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 平战结合)
这是民兵“平时”功能的重要体现,包括参与边境巡逻管控、反恐维稳、大型活动安保、抢险救灾等行动。边境管控要求高,要求反无人机系统具备广域覆盖、长时间滞空监视和远程识别能力;反恐处突需精准,需精确识别并以低附带损伤的方式处置恐怖分子使用的侦察或攻击无人机,避免引发社会恐慌或伤及人质;安保执法属性强,行动通常在非交战环境下进行,处置手段需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抢险救灾复杂性强,在保障己方救援无人机正常作业的同时,必须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的无人机进入灾区干扰救援秩序、窃取敏感信息或造成二次伤害。
(四)融入区域联合防空体系( 体系作战)
作为国家一体化防空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兵反无人机分队承担着区域防空体系中的中低空、末端防御任务。民兵分队自身不再是独立的作战单元,而是作为一个传感器节点或火力节点,接入更高级别的联合指挥网络,其反无人机装备和系统必须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协议,确保能与解放军、武警等友邻单位的指挥控制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民兵分队可以获得远超自身探测范围的空情信息和更广阔的作战视野。
三、民兵反无人机能力需求解构
基于上述任务特点,民兵反无人机能力建设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是构建一个集“侦、控、打、保”于一体的闭环作战体系,这四项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民兵反无人机作战的坚实基础。
(一)全域感知——“看得见、看得清”的侦察预警能力
建立一个“雷达探测为主干、光电识别为核心、无线电监测为补充、声学探测为辅助”的立体探测网络,实现对责任空域的无缝覆盖和可靠预警。理想的感知能力是实现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融合”,通过统一算法处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信息,形成单一、清晰、无缝的空情图,并利用人工智能 (AI) 算法进行辅助识别和威胁评估,大幅降低虚警率,为后续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情报支持。
(二)智能决策——“反应快、判得准”的指挥控制能力要构建模块化、开放式架构的指挥控制系统,支持车载部署和单兵携行操作,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空情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自动完成目标分类、威胁排序、武器分配和拦截效果评估等任务,具备快速、可靠的信息流和指令流传输能力,确保从发现目标到下达拦截指令的延迟降至最低,系统还应具备良好的态势共享能力,使各级指挥员和作战单元都能获得统一的战场视图。
(三)多层拦截——“打得掉、控得住”的拦截处置能力
建立一个远、中、近程有效衔接,软杀伤与硬杀伤手段紧密结合的民兵分队反无人机多样化打击体系,能够根据任务场景和威胁类型,灵活选择最优的拦截手段,优先使用软杀伤手段进行驱离和控制,对高威胁或软杀伤无效的目标,再由硬杀伤手段进行摧毁。同时,必须具备成本效益思维,以低成本手段反制低成本威胁。
(四)持续作战——“拉得出、跟得上”的综合保障能力
将反无人机系统的各个模块有效集成于高机动车辆平台,实现快速部署和伴随保障。科学编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常态化、实战化训练,使其熟练掌握装备操作、基本战法和协同流程,建立完善的装备快速检修、备品备件更换和弹药补给机制,特别是对于激光、高功率微波等高耗能武器,必须解决野外条件下的高功率能源供给问题。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伪装、隐蔽和自身防护能力,避免被敌方先发现造成损失。
在无人机技术深刻改变战争面貌的今天,加强民兵反无人机能力建设,已成为新质国防动员体系建设中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这不仅是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适应,更是履行新时代民兵使命的必然要求。民兵反无人机能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围绕“侦察预警、指挥控制、拦截处置、综合保障” 四个维度进行一体化构建,形成一个反应灵敏、手段多样、坚韧可靠、成本可控的综合性作战体系。
姓名王东坤,出生年月1988 年5 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衡水,学历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军事装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