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应用型本科社群运营课程" 三阶自主构建" 教学改革

作者

罗宝涓 冯潇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1 引言: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社群运营成为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然而,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大矛盾: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作业形式与岗位能力断层以及考核标准与行业规范脱钩​。理论教材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新兴社群平台如小红书、抖音等均无涉及;学生作业多停留在 " 微信群命名 "" 海报设计 " 等表层操作,对于社群真实活动运营流程不熟悉,对于社群变现没有可落地的执行策略;课程考核未涉及平台违规风险审查,也没有真实项目和场景支撑社群运营变现,因此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合理建议。

2 社群运营课程当前教学的三大痛点:

2.1 社群无细致的用户画像支撑

学生对于社群的用户画像普遍缺乏对目标用户的深度分析,仅标签化的标注为“大学生”“年轻白领”“减肥人士”等,未细化年龄、地域、消费能力等关键维度。如某小组设计的“校园二手交易群”,对于目标人群的画像很宽泛,整个学校的大学生均可加入,未说明用户是“大四毕业生”还是“大一新生”,导致引流策略与实际需求错位。由于没有细致的社群用户画像,无法抓住目标用户痛点,社群的生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

2.2 社群无风险预判机制

学生对不同社群运营平台的规则不熟悉,对于目标用户隐私存在泄露问题,对于某些知识付费产品未核实,未制定突发舆情应对预案(如用户投诉、广告入侵),导致社群秩序失控,进而导致社群被封禁。以上风险预判缺失的本质在于学生对于互联网广告法与平台规则缺位​,老师的教学与行业规范的脱节。

2.3 社群无可落地转化路径设计

学生在社群运营方案中普遍缺乏有效的转化路径设计,具体表现为:转化目标模糊、​路径设计脱节以及忽略信任积累。如某小组设计的“校园健身打卡群”,既要求用户每日打卡,又直接推送高价私教课导致转化目标混乱。未设置免费体验环节就要求用户直接付费转化导致信任缺失,结果社群很快解散。社群的转化路径设计需要先使用低价产品尝试转化意向,再根据转化数据调整转化策略。

3 社群运营课程的优化——基于”三阶自主构建”教学模型

3.1 阶段 1 :最小可行性定位(理论建模)

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社群定位的底层逻辑,解决“用户画像模糊”“需求定位偏差”等核心问题,为后续运营与转化奠定基础。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发布《目标用户需求调研表》,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总结画出《用户画像三维模版》包含用户的基础属性,行为特征,心理需求等内容。保证最后的用户画像完整性,包含至少 3 个基础属性 +2 个心理需求。作出竞品分析,可使用《竞品分析四象限表》等工具,识别至少 2 个核心缺陷。通过社群的目标用户的痛点,定位社群的核心价值,保证自己的社群有至少一个标签未被竞品使用,并具备一定的差异化卖点。阶段 1 的核心是通过「用户画像→竞品分析→价值定位→标签设计」的标准化流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社群定位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抱怨调研数据收集困难,允许学生合理推断给出一定虚拟数据。如果课堂时间不足,可将某些部分比如竞品分析改为课后作业。

3.2 阶段 2 :渐进式运营(虚拟验证)

通过沙盘推演、风险模拟等虚拟手段,验证社群定位模型的可行性,解决“运营策略空洞”“风险预判不足”等问题,为后续转化路径设计提供可落地的优化方案。通过沙盘推演的方式搭建 Excel 社群增长模型,设置好用户流入,用户流失,转化预测等指标公式,由学生输入基础参数(如社群初始人数、引流渠道覆盖率),输出 30 天用户增长曲线,调整变量(如增加签到奖励),对比不同策略的留存率差异。通过风险情景模拟,让学生分组扮演「社群运营者」「用户」「平台客服」,模拟突发问题处理。由于使用了虚拟验证,数据是由学生和老师合理推断的,因此最终需要引入企业导师进行介入优化,以最终验证运营策略和数据的逻辑性。企业导师可以结合企业真实运营社群的情况,对学生的运营模式从用户粘性、风险合规、转化效率和运营成本等方向进行评分并给出修改方案。实施过程中需注重​工具简化​(如 Excel 模板)、​场景真实化​(绑定企业需求),确保虚拟验证结果能有效指导后续转化路径设计。

3.3 阶段3 :可控化变现(案例验证)

通过真实案例的沙盘推演与小规模测试,验证社群运营模型的变现能力,解决“商业闭环缺失”“风险不可控”等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商业价值的转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校周边企业的资源,调研周边真实企业,并根据企业结合自身优势搭建社群,分析其用户画像、转化路径与变现模式。以企业面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目标人群,并进行社群案例可行性分析。使用沙盘推演模拟真实变现流程,用 ROI 测算模型(由老师建模),基于自己调查的数据或者企业提供的真实脱敏数据,模拟30 天内现金流变化。如果学校能提供周边企业协同机会,通过周边真实项目让学生跟岗实践,学生则可以进入到合作公司,观察并参与去做社群运营。此时校内教师负责理论辅导,企业导师指导实操,形成双导师制度。最后需要企业放提供《企业验收评分表》(​ 含数据指标达成度、执行规范性等)。如果不能提供周边企业真实项目,老师可扮演企业导师角色,使用沙盘推演方式来验证学生社群项目的可行性。在此过程中,老师需强调社群运营中可能存在的如诱导分享的法律风险问题。而无论是否提供企业协同机会,学生都同样面临真实数据获取困难的情况,因此老师需要协同企业导师提供企业“脱敏数据”帮助学生模拟变现途径。总之阶段 3 的实施过程中需注重数据驱动决策​(如 ROI 测算)、​风险对冲设计​(如应急资金池),并强化校企合作,确保学生掌握从 0 到1 的变现能力,为就业或创业奠定基础。

4 实践验证:教学效果与反思

通过社群的核心数据指标,评估学生运营社群的质量,并且要求多角色反馈,最后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学生反馈可通过问卷调查,或者互评的方式,企业反馈则需要企业导师反馈整个社群运营过程中,学生不足的高频关键词。最好能有真实的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社群运营中,并且制定相应的策略。基于”三阶自主构建”教学模型​,学生基本能够从 0 到 1 开始去创建社群,确定目标人群画像,并且基于数据去调整运营的策略,能够基本解决真实社群运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

针对课程内容还可以进行优化,如各平台法律合规模块占比过少,可适当增设社群运营法律风险课程,并在沙盘推演中强制加入“合规审查”环节(如合同条款设计)。

5 结论

应用型本科社群运营课程“三阶自主构建”教学改革通过“方案设计 - 虚拟验证 - 动态优化”的闭环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局限。虚拟验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低风险的试错场景,使其在模拟真实商业环境中自主迭代运营策略,有效培养了风险预判、资源整合与创新实践能力。该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企业需求的适配性,也为应用型课程改革提供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可行路径,助力社群运营人才培养从知识灌输向能力生成转型。

参考文献:

[1] 王 刚 . 互 联 网 背 景 下 社 群 电 子 商 务 营 销 的 策 略 探 讨 [J]. 营 销界 ,2024,(23):89-91.

[2] 高鑫 . 自媒体时代社群营销策略探析 [J]. 中国市场 ,2024,(11):117-120.DOI:10.13939/j.cnki.zgsc.2024.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