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许家齐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出与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2018 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提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按照政党数量将国家划分为四类:一党制国家、主从政党制国家、两党制国家、多党制国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新”,是因为有别于上述四种类型,既能避免一党制国家所出现的一党专政独裁现象,同时也能够避免其他三类国家所出现了党派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政策制定缺乏连续性稳定性等问题,也为其他国家政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自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出以来,已经有一批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部分学者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进行研究,王凯和黄日涵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造凝结着中国哲学智慧,充分彰显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比较优势,具有鲜明的国家治理本质特征2。薛锋和刘瑞青认为在实践中必须坚定不移以党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 。张建琴和江晨颖认为要重点强化理论研究与舆论引导树立制度自信,优化权力配置及强化主体建设,健全深入社会基层的组织平台,完善各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的履职程序等,促进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更好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 4。
除了上述研究之外,其他学者还分别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渊源、制度优势以及完善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在之前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说开去,结合书中相关理论的论述分析,论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优越性。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何具有优越性
1. 中国新型制度能够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共同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亨廷顿认为,新兴国家必须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取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政治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就是能够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到国家的发展中,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则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将社会各方面凝聚到一起,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亨廷顿明智地认识到,农民对国家的政治局势影响巨大,书中的这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政治现代化的源泉在城市,而政治稳定的源泉却在农村。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一直重视农民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中国共产党依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与农民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1954 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以工农联盟为之体”的,最终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农民的政治地位,中华民族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农民的政治地位,农民也能够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能够有表达自己利益的渠道,这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当时纵观世界各国也是具有开创性的。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具有优越性,除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建立工农联盟,团结了广大农民群众,同时也因为各民主党派能够联系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让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团结到一起,共同参与到国家建设中。特别是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中,往往有很多是在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卫生等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通过民主协商,为这些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提供了畅通的渠道,从而能够帮助国家在科教文卫等重要领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推动国家创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总而言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凝聚社会各方的力量,增强社会各方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2.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合理有效运行,维护社会稳定
上文提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团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国家建设中,而之所以能够达成这一目标,究其本质是因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为社会各方的参与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而亨廷顿在书中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亨廷顿开篇就写到,各国政治之间最重要的差距不在于他们的政府组织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程度。的确,有效的政府能够有力地保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我国各民主党派能够发挥好参政职能,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相关建设工作中。其中最为典型的范例就是在脱贫攻坚中各民主党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民主党派既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作为民主监督者,参与到脱贫攻坚的具体中工作中。首先,各民主党派通过发挥人才等优势,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可行思路以及科技技术支撑,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同时,各民主党派通过实际调研,能够为政府制定相关扶贫政策提供借鉴,推动相关政策能够更好服务脱贫攻坚,此外,民主党派还能够对扶贫工作进行监督,对于扶贫工作中不足之处及时指出,让脱贫攻坚能够落到实处。百姓“脱真贫,真脱贫”。除了脱贫攻坚工作外,在我国的人大、政府以及政协中,都保持有一定数量的民主党派人士,并且其中很多处于领导岗位上,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让各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汇聚成国家治理的合力。
3.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为国家改革事业服务
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表现出了其优越性,既能够帮助妥善解决农民问题,又能够在推动城市经济改革发展的同时,有效的将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团结起来,为他们提供了畅通的参政议政渠道。首先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改革中积极回应农民的土地关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农民摆脱饥饿,迈向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改革中让农民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城市改革中,随着经济体制不断改革,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出现了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人士,这部分人士为国家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教育的不断重视,党外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贡献也显著上升,此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些高科技以及新兴产业发展,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而国家能够及时把把握社会动向,积极主动满足这部分群体的合理政治诉求,1979 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各民主党派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5,并于同年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性日趋凸显。1982 年在八字方针基础上加上“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87 年党的十三大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被写入大会报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于1992 年写入党章,1993 年写入宪法,从党的主张上升到国家意志,1997 年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至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有了法律依据,又有了政治保障,这让一来,给各民主党派派人士以及无党派人士吃了“定心丸”,尤其是给打消很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党外高级知识分子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顾虑,促进其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拥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三、总结与展望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具有显著优越性:有效避免社会动荡,凝聚各方力量团结在中共周围,增强国家认同;通过回应合理诉求调动建设积极性,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未来发展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顶层设计以适应新形势;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应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当好参谋助手。同时要加强国际传播,构建中国特色政党话语体系,打破西方话语垄断,为世界政党建设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
许家齐(2004.08—),男,汉族,江苏泰州,本科主要从事统一战线政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