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育视角的城市青少年绘本设计方法研究
郭书婷
北京印刷学院 102600
1 引言
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青少年群体面临着学业压力、社交疏离与情感表达单一化的多重困境。美育作为提升审美素养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之一,亟需通过创新媒介实现其价值。绘本凭借图文共生的艺术形式,能够以直观性、互动性激发青少年的审美感知与情感共鸣,成为美育实践的理想载体。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绘本的趣味性与形式设计,针对美育目标与城市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关联性探讨仍显不足。
因此,本研究以“美育视角”为核心,旨在构建城市青少年绘本设计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通过整合美学理论与教育心理学,结合实践案例验证方法论,为城市青少年提供兼具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绘本设计方案,助力其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2 美育与绘本设计的理论关联
美育旨在通过艺术与审美活动培养个体的感知力、创造力与人文关怀。对于城市青少年而言,美育不仅能提升其艺术鉴赏能力,更能通过情感共鸣促进其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绘本作为美育载体之一,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价值,其具有图文共生的特性,可以通过图文直观传递美学元素。并且,绘本是叙事性与视觉性结合的载体,能使城市青少年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训练,同时通过主题引导其思考社会与自我关系。
3 城市青少年的审美需求分析
城市青少年的审美需求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心理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现代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与高度数字化的媒介环境,深刻塑造了青少年的审美经验。
一方面,城市空间的高密度与功能性属性压缩了城市自然景观与公共艺术的存在感,青少年日常接触的多是钢筋水泥的建筑群、广告海报的碎片化视觉符号,以及手机屏幕中流动的短视频与游戏界面。这种视觉经验的“快餐化”特征,导致青少年更倾向于接受简洁、直观、高对比度的视觉表达,例如扁平化设计、几何化图形或带有赛博朋克风格的色彩碰撞。然而,这种偏好并非单纯追求视觉刺激,其背后隐藏着对情感共鸣的深层需求——青少年渴望在艺术作品中找到自我认同的投射,例如通过二次元角色传递的理想化人格,或通过治愈系插画缓解学业与社交压力。
另一方面,城市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期,其审美选择往往带有强烈的身份建构意图。他们通过追捧特定风格,如国潮或亚文化视觉符号来区分群体归属,同时又在社交媒体中寻求审美表达的个性化空间。这种矛盾性体现在:既希望作品具备鲜明的个人风格标签,又期待其能引发同龄人的共鸣。值得注意的是,城市青少年对艺术的接受已从被动观赏转向主动参与,他们更青睐具备互动性、具备二次创作空间的作品,如手账式绘本、可涂鸦的衍生品设计等,这种倾向本质上是他们对传统单向审美的反抗,体现了美育过程中城市青少年主体性与创造力的觉醒。
4 基于美育的绘本设计方法
绘本设计作为美育实践的重要载体,需从视觉语言、叙事策略到互动体验全面渗透审美教育目标。以下从方法论层面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
4.1 视觉语言的美育功能:形式与情感的符号化传递
视觉语言是美育的核心媒介,其设计需兼顾形式美感与情感表达。首先,可以运用线面结合具有动态表达性,通过线条的节奏,如曲线的柔美、直线的理性、色块的层次,或扁平化色块的几何分割来构建画面张力。其次,可以将复杂情感转化为可识别的视觉符号,例如手机可以象征虚拟社交、长椅可以隐喻人际联结,通过极简造型降低认知门槛,同时留白设计引导观者主动填补意义,培养城市青少年的审美联想能力。
4.2 色彩与构图的情绪引导:从感官刺激到深层共鸣
色彩与构图不仅是视觉吸引工具,更是情绪与价值观的隐性引导者。色彩心理学具有策略化应用:冷色调如蓝、灰色,可营造疏离感,直接映射城市青少年的孤独心理;而暖色调如橙、红色,则通过明快的色彩对比,能有效唤醒城市青少年的情感活力。例如,可以通过蓝色雨景的画面暗喻城市青少年因社交困境而产生的苦闷心理,而在一片冷色基调中运用红色雨伞或橙色灯光进行局部点缀,则如同暗夜中的微光,不仅能瞬间吸引青少年视觉焦点,更能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直接突破压抑的画面场景,直接传递出连接、关怀的积极信号,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产生关注情感联结、寻求支持的心理。这种基于色彩心理学的策略性运用,超越了色彩单纯的装饰功能,成为将美育目标与城市青少年特定心理需求进行深度联结的有效艺术手段。
4.3 叙事形式的美育渗透:从单向传播到参与式对话
叙事作为美育实践的认知框架,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故事结构激活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将被动接受转化为意义共建。对于城市青少年而言,叙事设计需回应其媒介化生存状态与身份探索需求,通过形式创新构建“可进入、可改写、可反思”的对话空间。
如今,城市青少年的信息接收模式被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媒介深度重塑,呈现出“瞬时聚焦—快速切换”的特征。碎片化叙事通过非线性的时间切片,如日记本、快照式场景来模拟这种认知节奏。例如将绘本故事以时间线索或者日常片段串联,这既贴合城市青少年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同时通过留白和开放式结局鼓励青少年自主代入,参与到故事情节中,从而培养其批判思维。
5 案例实践:《喵趣横生》绘本的美育设计解析
5.1 设计理念与美育目标的系统化融合
《喵趣横生》绘本设计以“虚拟社交依赖”为切入点,通过符号系统与叙事策略的协同设计,构建了“审美唤醒—情感共鸣—行为反思”的美育路径。其核心设计逻辑体现在:将猫咪拟人化为支配性角色,如赋予其人类直立行走、使用手机的特性,而人类形象则被缩小并弱化主体性,通过视觉权力关系的倒置,隐喻技术工具对人类情感的“驯化”。这种设计策略直接通过非人类角色的主体化,暴露人类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自我异化的荒诞性。并且在绘本中,一些生活场景中的常见事物做了日常性符号重构的处理,例如绘本中高频出现的“悬浮手机”“空心对话框”等元素,通过超现实手法解构了城市青少年习以为常的社交场景,既保留现实生活的代入感,又通过日常事物的异化呈现,揭示网络虚拟社交对人际关系的隐性侵蚀,具有一定批判作用。
5.2 视觉元素的美育功能实现
绘本的视觉语言应紧密围绕美育目标展开,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绘本的角色造型可以采用亲和设计。绘本中的角色可以采用无棱角的流线型轮廓,通过人物圆润形态增加角色亲切感,从而降低青少年心理防御。
其次,绘本画面可以采用高纯度色彩的视觉冲击策略。例如,《喵趣横生》绘本的主色调采用明亮的颜色,既模拟数字界面的感官轰炸以贴合青少年视觉习惯,又在关键场景,如“雨中长椅”,迅速转变为低饱和灰调,通过色彩断层制造认知缓冲,引导读者从刺激反射转向沉思,引导青少年产生更多思考。
最后,绘本可以引用符号的隐喻特性。例如,在《喵趣横生》绘本中公园长椅的空置与虚拟对话框的堆砌形成对比,通过“在场缺席”隐喻现实社交的缺少,冷色调背景中的暖色符号——红色雨伞,既是视觉焦点,也是城市青少年情感救赎的象征性表达。
5.3 叙事机制的社会议题介入
绘本可以通过叙事反转与参与式设计,实现了美育从认知启蒙到行为引导的跨越,例如在《喵趣横生》绘本中,人与猫权力关系产生了戏剧性颠覆:传统“人类驯化宠物”叙事被改写为“猫驯化人类”,一定程度上打破人们的认知惯性。当猫咪以支配者姿态操作社交软件,潜意识中帮助城市青少年反思自身在数字时代中的客体化处境,这种设计直接呼应了绘本“脱离吸猫舒适圈,回归现实交往”的创作母题。
6 结论
城市青少年绘本的设计实践,应坚定不移地将美育置于核心位置。这就要求创作者超越单一的阅读娱乐功能,通过精心构建的视觉语言传递情感与价值,借助富有共鸣的叙事策略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与认同,并开发具有延展性的创意衍生品,从而在阅读、互动、创作等多个维度上,为青少年构建沉浸式、多层次的审美教育场景。这种场景化的美育,旨在弥补城市环境中自然审美体验的缺失,引导青少年在艺术熏陶中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进而滋养心灵、塑造品格。
参考文献:
[1] 夏敏益 . 具身认知视野下的绘本美术教育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1.DOI:10.27684/d.cnki.gxndx.2021.002770.
[2] 高宇驰 . 关注青少年的审美教育 [J]. 美术界 ,2012,(11):93.
[3] 汤雅琪. 传统纸媒下儿童绘本的创新性设计研究[J]. 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12):142-144.
[4] 马培培. 绘本书籍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特征研究[J]. 编辑之友,2015(11):89-91.
[5] 赵寒琪 . 中国儿童绘本设计的现状研究 [D].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6] 陈婧涵 蒋平 . 城市青年“吸猫”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J]. 当代青年观念研究 ,2020(07):70-75.
作者简介:郭书婷 2000.11.01 女 汉族 内蒙古自治区 研究生 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