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思政融通式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运用

作者

张玉敏

太原市小店区八一小学校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思政融通式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运用问题,从现实困境出发,探究当前小学思政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应用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传统文化精髓挖掘思政内涵有效路径,构建文化资源与思政教学融合框架,最终探索传统文化元素激活思政课堂创新方法,旨在推动小学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文化底蕴思政教育体系。

关键词:小学思政;传统文化;融通式教学

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现实困境

小学思政课程与传统文化资源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其一教学理念层面存在偏差,部分教师仅将传统文化作为点缀性素材,缺乏系统性整合思维,对传统文化精髓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资源运用停留在形式层面,无法真正发挥文化育人功效。其二教学内容选择存在局限,常见现象为过分强调知识性内容灌输,忽视文化底蕴挖掘,传统文化素材选取随意性较大,与思政课程目标契合度不高,未能形成系统化育人机制。其三文本解读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从字面意思进行简单分析,缺乏多维度解读与现代转化,导致学生接受度不高。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有待创新,传统讲授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互动性与体验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挑战,部分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有限,缺乏跨学科整合能力,对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点把握不准确,影响教学实效性。同时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过分注重知识考核忽视文化浸润效果,难以客观评估学生内化程度。学科间壁垒明显,思政课程与语文、历史等学科协同不足,资源共享机制缺失,无法形成合力。最终家校社协同不够,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家长参与度不高,社区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影响育人实效。小学语文学科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本应与思政教育形成良性互动,然而现实中常因学科壁垒而难以实现深度融合,古诗文教学往往侧重文学鉴赏而弱化价值引领,经典故事讲述多停留在内容理解层面而缺乏思政元素提炼,导致文化熏陶与价值塑造脱节,难以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二、传统文化精髓挖掘思政内涵的有效路径

面对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困境,探索有效路径成为当务之急。其一构建系统化育人框架,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思政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设计螺旋上升培育体系,低年级侧重生动故事引导,中年级注重传统美德熏陶,高年级强化文化认同培养,形成层次分明育人模式。其二挖掘经典文本思政价值,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甄选契合思政教学主题文化素材,构建文本解读—价值提炼—现实联系教学链,引导学生感悟《论语》等经典著作中蕴含仁爱、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念。其三推动学科融通互促发展,打破思政与语文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教学共同体,通过主题式、项目式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互通、能力互补、情感互融。

其四创新文化资源转化方式,将抽象文化理念转化为具体教育内容,通过情境创设、故事改编、案例挖掘等方法,使传统智慧焕发现代光彩。其五强化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组织专题培训与研修活动,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理解水平与资源整合能力,指导教师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传统美德元素,融入思政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知识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文化认同与价值内化程度。同时拓展校外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等社会资源,组织民俗体验、传统艺术欣赏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最终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邀请家长与社区人士共同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古诗文诵读、节日民俗体验、家风家训整理等方式,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日常生活,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效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传统文化元素激活思政课堂的创新方法

传统文化元素激活思政课堂需要创新方法与实践路径。其一情境教学法成为重要选择,教师依托传统节日、历史故事等文化背景,创设富有代入感教学情境,如设计清明追思端午爱国主题活动,将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思政课堂,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其二体验式学习法强调亲身参与,通过茶艺、剪纸、书法等传统技艺实践,引导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悟工匠精神与美学智慧,促进文化认同与价值内化。其三故事引领法通过改编传统故事,使其贴近现代生活,结合哲学小故事讲述方式,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如通过愚公移山引导学生思考坚韧不拔精神,借曾子杀猪启发学生探讨诚信价值。其四比较思考法引导学生对比古今观念异同,通过设问与辨析,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传统智慧现代转化。同时项目学习法组织学生开展寻找家乡文化足迹传统美德故事汇编等主题项目,整合语文写作、调查采访、作品创作等多种形式,实现思政目标与综合素养培养有机结合。

其五数字化资源应用成为新趋势,利用微视频、动画、交互式课件等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呈现,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另一方面戏剧教育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深入理解传统美德内涵,培养换位思考能力与情感体验。同时协作探究法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研读经典文本,交流感悟心得,形成集体智慧。最终整合评价法强调多元主体参与,从知识掌握、情感体验、行为习惯等维度,综合评估学生成长变化。小学语文学科能通过古诗文诵读比赛、经典名著改编表演、传统节日主题创作等活动,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让传统文化滋养心灵,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家国情怀与民族自信。

结论:当前教学实践需要从系统构建育人框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通过构建跨学科融合机制,创设情境体验空间,运用多元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促进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生动素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重目标。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教师文化素养提升,拓展校外实践平台,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玉如.思政教育创造性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路径[J].三角洲,2025,(04):137-139.

[2]陈丽娜.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2025,11(02):22-24.

[3]叶丽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J].中国德育,2024,(2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