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思政教育中探析

作者

马瑞萱

崆峒镇初级中学 744000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维系各民族团结奋斗精神纽带,对于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正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通过思政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当前初中思政教育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旨在探析这些困境提出有效融入路径与创新举措,为筑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参考。

一、初中思政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实困境

初中思政教育中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中民族团结教育篇幅较少,民族知识点分散且深度不足,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安排。现有教材虽有民族团结内容但多以概念讲解或简单介绍为主,未能充分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与现实意义,难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与认同。教材编排多以汉族为主体视角,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元素融入不足,缺乏针对性与地域适应性,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生认知需求,课程设置上思政课时安排紧凑,教师常因进度压力只能满足考试知识点讲解,难以深入开展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导致此类内容常被简化甚至忽略形成教学短板。

教学方式单一且实效性不强成为另一困境,许多教师仍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互动环节,导致学生对民族共同体概念理解停留表面,难以形成情感认同与行为自觉。部分教师自身民族知识储备不足缺乏跨文化教育能力,在讲解民族问题时往往流于形式或简单化处理,未能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评价机制偏重知识考核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民族团结教育陷入应试化倾向。校园文化环境中民族元素融入不够,缺乏生动直观展示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平台,学生接触多元民族文化机会有限,家校社协同机制不健全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系统规划,导致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难以巩固与延伸。

二、初中思政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有效路径

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需要科学融入初中思政课堂教学全过程,尤其可结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开启初中生活”内容进行整合设计,该课程作为学生步入初中阶段首堂思政课,原本侧重引导学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认识自我价值构建新集体意识,恰可作为渗透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佳契机。教师在讲解适应新环境主题时引入各民族学生融合共处背景,通过解析校园多元文化环境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多民族国家构成现实,在讲解结交新朋友环节中融入民族交往交流理念,鼓励不同民族背景学生互相了解尊重。探讨融入新集体话题时可巧妙拓展至中华民族大家庭概念,让学生理解班级集体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内在联系,确立新目标部分可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大叙事,帮助学生将个人成长目标与民族发展前景相连接实现价值观引领。

课堂实践中教师采用我班民族文化地图项目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全班学生共同绘制班级文化背景图谱,标注每位同学家乡位置及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通过介绍家乡风俗习惯增进互相了解。利用班级小组合作机制,有意识安排不同民族背景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体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谐相处理念。课前三分钟设置民族文化小知识分享环节,由学生轮流担任文化传播官介绍各民族传统节日习俗或历史人物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教学实践,使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转变传统灌输模式为自主体验式学习,既避免说教式民族团结教育弊端,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中华文化多样性兴趣,实现知情意行全面培养。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初中思政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创新举措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需借助创新教育方式与多元技术手段,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提供了极佳教学契机,该课程原本聚焦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与人文精神培育,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可转化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载体。教师突破传统授课模式,设计中华文化寻根之旅项目,引导学生以多媒体形式探索各民族文化发展脉络,发现不同民族间文化交融痕迹,创设文化基因解码探究活动,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角度挖掘各民族文化共性与个性体会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组织人文精神传承人访谈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连接各地民族文化传承人,聆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故事,设计人文精神现代表达创作环节,鼓励学生运用现代艺术形式诠释传统文化内涵实现古今对话。

实践层面教师组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艺术节,以七年级各班为单位,每班选择一个少数民族文化主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一个月准备后举办文化展示活动,学生分工合作收集整理民族历史文献资料、制作传统工艺品、学习民族歌舞、复原传统服饰、再现传统节日习俗,全方位展现所选民族文化特色。展示环节采用沉浸式体验模式,各班教室布置成文化体验馆,观展学生可在不同馆区中亲身参与非遗技艺体验、民族服饰试穿、传统美食品尝等互动环节。活动高潮设计文化珠联璧合环节,各班派代表进行文化对话探讨不同民族文化间相通相融元素,共同寻找中华文化DNA 体会和而不同人文精神内涵。这种创新实践活动超越了课堂局限,通过全员参与、沉浸体验等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认识,切实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知行合一教育目标。

结论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需要教师深入分析现实困境,探索有效融入路径推进创新举措落地,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平台强化家校协同,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应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增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小婷 , 王瑜 .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与路径探析 [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 2022,10(3):27-32.

[2] 李才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 " 形势与政策 " 课教学路径探析 [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 2024(11).

[3] 柯新凡 , 郭春华 . 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进路[J]. 思想政治课教学 , 2025(5).

本文是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立项课题《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思政教育中的实践探寻》(立项号:PL[2024]LXH359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