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作者

赵卫国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白鹤镇中心小学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受地域条件、师资水平、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仍存在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部分教师沿用“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一刀切”导致两极分化加剧;家校沟通不畅,教育合力难以形成。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探索适配农村教学场景的高效课堂策略,助力农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想学、会学、学会”的目标。

一、转变教学观念,凸显学生主体

传统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常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导致课堂参与度低、知识吸收效果差。构建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 “主人”。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会直接告知学生“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学生机械记忆。而转变观念后,教师可依托教材中的“操作探究”板块,为学生提供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等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开展“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活动:让学生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纸片的四条边,发现对边长度相等;用三角板的直角比对四个角,确认都是直角;对于正方形,通过折叠纸片,观察四条边是否完全重合,进而自主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操作、思考、总结获取知识,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与探究精神,课堂效率显著提升。

二、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大量生活场景、游戏活动等素材,教师可结合这些素材,丰富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农村小学生对身边的生活场景更为熟悉,教师可结合苏教版教材中的生活案例,创设贴近农村生活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材以“服装店进货”为情境,若直接沿用城市服装店场景,农村学生可能缺乏代入感。教师可将情境改编为“农村超市进货”:超市老板要进一批文具,笔记本每本5 元,钢笔每支8 元,计划各进20 件,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此时,学生可结合生活中帮家人购物的经历,尝试用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是先算 20 本笔记本的总价( 5×20 )和 20 支钢笔的总价( 8×20 ),再相加;另一种是先算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的总价(5+8),再乘 20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两种方法结果相同,进而自主推导得出乘法分配律( a+b ) ×c=a×c+b×cc 。生活化的情境让抽象的运算定律变得具体可感,学生不仅理解了定律的内涵,还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兴趣大幅提高。

三、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农村小学生因家庭学习环境、学前教育基础等因素,数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困难较多。若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影响课堂整体效率。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层次性,既有基础知识点,也有拓展提升内容,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支持。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小数乘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将学生分为 A(基础薄弱组)、B(中等水平组)、C(优等生组)三个层次,并设计对应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如目标分层:A 组目标为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题目;B 组目标为掌握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C组目标为熟练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并探索简便计算技巧。通过分层教学,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 “有事可做、有题可解”,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有效避免了两极分化,提升了课堂整体效率。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数学教育重视程度普遍较低,部分家长因文化水平有限,无法辅导孩子完成数学作业;部分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由祖辈监护,家庭教育缺失。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课后无法得到有效巩固,影响课堂效率的延续性。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大量“家庭实践”任务,如“调查家庭一周的开支”“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等,为家校合作提供了纽带。教师可依托这些任务,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数学学习,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可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在沟通中,向家长介绍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教材中“家庭实践”任务的设计意图,让家长了解数学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可在生活中开展。

例如,在《千米和吨的认识》前,教师可在微信群中告知家长:本节课将学习“千米”的概念,建议家长在周末带孩子到村口的公路上,通过步行或骑车的方式,感受 1 千米的长度(如从村头走到村尾大约 1 千米),帮助孩子建立‘千米’的直观认知。通过这样的活动,家长不仅参与了孩子的数学学习,还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巩固了课堂所学的“千米”知识,同时培养了家庭责任感。家校合作的加强,让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有效提升了数学学习的连贯性与有效性。

结语

构建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需要教师结合农村教学实际与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从观念、方法、分层教学、家校合作等多方面持续探索与实践。结合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生活经验,不断创新教学策略,让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活力、更富效率,助力农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玉燕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10):117-119.

[2] 魏晋芝 . 借助信息技术 , 构建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19):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