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
杨昌鑫
眉山东辰学校
引言
“历史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兼具知识性与思想性,既承担着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的任务,更肩负着涵养人文精神、培育家国情怀的使命。初中历史教材以 “中外对比、古今贯通” 为编写思路,系统呈现了中国从古代文明起源到近现代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存在 “重知识传授、轻情感培育”的倾向,导致家国情怀培养流于表面。如何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从历史认知走向情感认同,最终内化为行动自觉,成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锚定教学目标,明确家国情怀培养方向
教学目标是家国情怀培养的 “指南针”,只有将家国情怀培养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精准对接,才能避免培养方向偏移,实现知识学习与情感培育的同频共振。初中历史教材按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史” 四大板块编排,不同板块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各有侧重,教师需结合单元主题与课时目标,明确具体的培养方向。
以中国古代史《百家争鸣》一课为例,教材围绕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 展开,课时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 “识记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与思想主张”,更需引导学生 “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基于此,家国情怀培养可聚焦 “文化自信”这一核心方向:通过对比儒家 “仁政”、道家 “无为而治”、墨家“兼爱非攻” 等思想,让学生理解古代先贤对社会治理、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结合 “孔子周游列国”“墨子止楚攻宋” 等历史场景,体会思想家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进而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家国情怀的深厚根基。又如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一课,教学目标可设定为 “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树立‘振兴中华’的责任意识”,将家国情怀培养与历史反思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产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二、立足学生认知,重构家国情怀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与情感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其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抽象情感的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家国情怀培养需遵循 “以生为本” 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与兴趣特点,对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元素进行重组与转化,使其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历史教材中,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一课涉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设立” 等内容,这些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时空距离。若直接讲解政策条文,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 “家庭生活变化” 切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家中的老照片、旧物件(如粮票、黑白电视机),课堂上组织 “我家的四十年” 分享会,让学生通过对比祖辈、父辈与自己的生活,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民生改善;再结合教材中 “深圳从渔村到特区” 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改革开放为何能改变中国”,进而理解“国家发展与个人幸福息息相关” 的深刻内涵。这种将宏大历史叙事转化为个体生活体验的方式,能有效降低认知难度,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
三、设计课堂活动,深化家国情怀情感体验
新课标强调 “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探究式学习”。将家国情怀培养融入具体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中主动感知历史、体悟情感,是提升培养实效的关键。教材中诸多历史事件、人物故事,都可转化为富有参与性的课堂活动载体。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郑和下西洋》一课时,教师可设计 “模拟郑和船队远航” 项目式学习活动:将学生分为 “航海规划组”“物资筹备组”“外交交流组”“历史记录组”,各组结合教材内容与补充资料(如《郑和航海图》《瀛涯胜览》片段),分别完成 “制定远航路线”“列出所需物资清单”“撰写与沿途国家的外交文书”“记录远航中的重要事件” 等任务;最后各组展示成果,共同探讨 “郑和下西洋为何能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事件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对外交往理念”。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更能深刻体会郑和团队的开拓精神、明朝的国力强盛,以及中国 “和平友好、互利共赢” 的外交传统,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四、优化课后实践,延伸家国情怀教育场景
课堂教学是家国情怀培养的主阵地,而课后实践则是拓展教育空间、实现 “知行合一” 的重要补充。教师可结合统编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与践行。
初中历史教材在 “中国现代史” 板块设有 “新时代的中国” 专题,介绍了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国家发展成就。教师可布置 “我身边的‘中国力量’” 实践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如社区的脱贫成果、本地的科技企业、家乡的生态治理工程),通过实地走访、采访长辈、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调研,最终形成调研报告或短视频;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自己发现的 “中国故事”。这种实践活动打破了课堂边界,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国家发展的鲜活案例,将对家国情怀的认知转化为关注社会、服务家乡的实际行动。
结语
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以初中历史教材为依托,将其融入教学目标、内容重构、活动设计、课后实践与评价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作为历史教师,既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又要立足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国家的历史厚度、文化深度与发展速度,逐步形成“知国、爱国、报国” 的情感与信念。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素雯 . 根植乡土资源 , 培养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J]. 当代教育家 ,2025,(14):53-54.
[2] 谢红改 . 新时代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策略谈[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4,(2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