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对策研究

作者

侬倩

云南省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新现镇屏边县第四中学

智能白板、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工具的普及,为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然而,技术滥用导致的 " 为用而用 " 现象、资源堆砌造成的认知过载问题,以及数据采集与教学改进脱节等困境,严重制约了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

1 智慧工具赋能,激活课堂互动活力

传统英语教学有时存在教师主导讲解过多、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形。引入数字化工具为解决此问题开辟了途径。“智能交互平板”具备的多点触控能力,使得类似“分组竞赛”“实时投票”这些课堂互动形式得以实施。举个例子,讲授语法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拖拽排序”这类活动,引导学生亲手排列句子成分。系统当场反馈排列结果的准确性。这种通过操作获得的学习感受,相比单纯背诵规则条文,显然更贴近青少年理解事物的方式。关于口语训练,“语音评测软件”处理了其中棘手的反馈瓶颈。学生能够随时录制自己的朗读片段。软件会评估发音的准确程度、表达的连贯性、语调的起伏变化。它还会标出需要特别注意的音节。这样的即时反馈效果,把口语练习的性质改变了,不再是课后的任务,变成了课堂中就能进行的修正行为。更值得注意的是跨设备协作带来的教学方式革新。教师利用手机操控教学内容的播放步调,学生则使用平板电脑参与“抢答”环节。这种多屏幕协调运作的方式,打破了以往课堂信息单向流动的格局。在情景对话教学实践中,系统会随机指派角色,并将对应的对话脚本推送到学生设备。学生戴上耳机投入到角色扮演中。期间,“AI”自动识别所说的语言内容,随即构建出对话的逻辑脉络图。这张图清晰展现了交流的推进链条。此类深度参与式的互动,不仅仅提升了语言运用的熟练度,也无形中增强了理解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沟通的意识。

2 数字资源融合,构建多元学习场景

当代英语教学实践中,资源整合方式已发生实质性变化。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视听材料、交互任务以及虚拟情境共同构成了更立体的教学资源体系。教师能够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这类官方渠道,获取经过验证的教学内容,再借助视频编辑技术,筛选符合特定班级认知水平的片段。由此形成的资源组合,既包含核心材料,也纳入延伸内容。以节日文化教学单元为例,实际操作中,教师不会仅依赖课本提供的文本描述。BBC 纪录片《中国新年》的影像记录可能被截取使用,TED 演讲《万圣节的起源》这类文化阐释素材同样会被纳入课堂。这种组合呈现有助于学习者接触不同文化立场的表达。资源整合过程需要关注学习者能力差异带来的不同需求。具体操作层面,通常需要建立难度分级的材料序列。最基础层级主要安排语音模仿练习或语法解析短片这类支撑性内容。能力稍强的学习者可能接触到时事话题讨论或学术性讲座录音。具备较强语言能力的学习者则会获得原版小说阅读建议或英语戏剧表演实践这类挑战性任务。学习管理系统在此过程中持续追踪个体使用行为。系统后台不间断记录学生调取各类资源的具体路径与持续时间。这些操作痕迹经过算法处理,转化为个性化资源推送方案。某个学生如果持续选择观看科技主题视频内容,系统可能主动向其推送NASA 英语直播信号接收方式或科技类文本写作规范指南。此类资源推送机制模拟了自助超市的运作模式。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兴趣方向的学习者能够在这个资源框架内定位符合自身发展阶段的材料。

每个个体由此获得差异化的成长支持路径。

3 数据驱动教学,实现精准个性指导

教学实践正受益于数据驱动的途径,核心在于实现指导的个性化与精准性。学习分析技术,为教学决策过程注入了科学支撑。在作业处理环节,智能化系统能够自动完成选择题与填空题的批改工作。班级范围内错误率突出的知识点,会被系统识别并统计出来。教师依据这些统计结果,可以相应地调整其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面对写作类的主观题目,系统功能则有所不同。它运用语义分析技术,目的是找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语法问题。例如“第三人称单数”的使用不当,或者“时态混淆”这类错误,都是系统能够捕捉的典型。基于这些分析结果,系统会为每位学习者生成专属的错题集合。教学过程产生的持续性数据,其采集使得学生成长路径变得清晰可见。电子档案袋扮演了关键角色。它详细收录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的进度与质量、以及各类测试的成绩信息。这些覆盖学习全过程的信息,最终通过时间轴的形式,直观展示出学生进步的轨迹线。教师拥有设定特定观察指标的权限。“听力理解”的程度、“阅读速度”的快慢、“口语流利度”的水平,都是可供选择的维度。系统会定期基于这些维度,生成反映学生能力发展的雷达图。当雷达图显示某位学生的“阅读速度”指标连续出现两次下滑时,教师能够立即察觉到这一信号。针对性的专项训练便随之启动,以应对该问题。这种建立在对动态数据进行持续监测基础上的机制,实质上改变了过往依赖单一考试决定教学的传统做法。教学干预因此获得了更强的预见性。数据应用的深层价值,体现在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上。系统会构建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状况的画像。依据这幅画像,系统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差异化的学习任务。词汇基础需要巩固的学生,会收到相应的练习任务。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则被引导进行阅读理解方面的训练。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系统会建议他们尝试更具挑战性的“学术英语写作”。智能导师系统还具备一项重要能力。它可以模拟真实的人际对话场景。这个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根据学生给出的具体回答,动态地调整后续提问的难度级别。这种调整机制,促成了“进阶式”的语言训练模式。一个具体场景可以说明:当学生被问到“What's your hobby?”时,如果其回答是简单的“I like reading”,系统会接着提出更具深度的追问,例 如“What kind of books do you prefer?”。 通 过 这 种 逐 步 深 入的提问方式,系统有效地引导着学生向更复杂的语言表达层次迈进。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增效,本质是技术理性与教育人文的深度融合。智慧工具激活了互动活力,使课堂从" 单向灌输 " 转向 " 多向对话 ";数字资源拓展了学习边界,让语言学习突破时空限制;数据分析实现了精准指导,推动教学从 " 经验驱动 "迈向" 证据驱动"。

参考文献

[1] 陈丽娜 . 信息化背景下英语听说教学情境创设方法与对策分析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5):137-139.

[2] 李彦粉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优化策略 [J]. 中国新通信 , 2025,27(09):191-193.

[3] 随延强 , 逯曼 . 信息化背景下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国新通信 , 2024,26(23):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