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云南省职教高考改革对中职数学教学的挑战与应对

作者

孔垂兵

昆明市东川区职业高级中学 654100

当前中职数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等问题,与改革强调的“职业能力导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求存在明显脱节。如何破解传统教学困境,构建与改革同频共振的数学教学模式,成为中职教育者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1 课程重构贴合职业需求,破解“学用脱节”难题

传统中职数学课程遵循学科逻辑主线,其教学内容往往与真实的职业场景存在明显割裂,由此引发学生困惑,不清楚学习数学的实际用途。建筑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几何测量和材料计算能力,但教材内容可能仅提供抽象的几何定理。会计专业学生需运用统计分析处理财务数据,但课堂教学可能依然停留于公式推导层面。这种学与用之间的矛盾,直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解决学用脱节难题,课程重构必须紧密围绕职业需求展开,实现数学知识与岗位所需技能的有效融合。建立专业与数学之间的双向对接机制是关键一步。数学教师需要同专业教师开展联合调研,细致梳理各专业核心岗位对数学能力的具体要求。计算机专业可能需要强化逻辑代数与算法设计相关内容。旅游专业可能更侧重概率统计与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护理专业则需确保学生掌握准确的药量计算与误差控制方法。编制《专业数学能力图谱》有助于清晰界定各专业的必学与选学内容,最终形成“基础模块 + 专业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开发基于真实职业场景的教学资源同样重要,需要改变依赖“黑板 +PPT′′ ”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实际工作情境引入课堂是有效途径。在“函数应用”相关教学中,可以设计类似“电商促销成本优化”的项目任务。学生需要分析商品定价、折扣率与销量之间的关联,建立相应的函数模型,进而计算并确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策略。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模拟“仓储空间规划”任务是可行的做法。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货架尺寸、计算存储容量,最终设计出最优的仓库布局方案。这类基于真实任务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工具的现实价值,更能切实培养他们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 方法创新激活课堂活力,突破“被动学习”困局

当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主流形态,依然体现为教师单向讲解与学生被动聆听的格局,这种格局直接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偏低,其思维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惰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推广“问题导学法”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把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巧妙地包装成具有现实挑战性的真实问题。设想在“概率初步”的教学场景里,教师可以抛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如何设计抽奖活动提高中奖率?”,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为了寻求一个标准答案,它的作用在于驱动学生动手实践,引导他们亲自去收集数据、计算“概率分布”,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抽奖方案优化思路。同样地,在“数列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房贷还款方式选择”的任务会非常有效,学生通过亲自计算和比较“等额本息”与“等额本金”这两种不同还款方式所产生的利息差异,数列知识在真实金融决策中的价值就变得不言而喻,远比教师直接讲授定义和公式来得深刻。这种基于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摆脱以往那种信息被动接收的状态,转向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自然会得到深化。除了“问题导学法”,引入“项目式学习”也是激活课堂、突破困局的有效手段,这种方法强调通过跨学科的综合任务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涉及“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单元,设计一个“校园垃圾分类效果评估”项目是合适的,这个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工作,完整经历“数据收集、样本分析、图表制作与报告撰写”这一系列环节,项目最终成果应该是向学校管理层提交具体的垃圾分类改进建议。在“几何与代数”单元的教学中,组织一场“校园景观设计”竞赛是个不错的想法,学生需要调动所学的“几何绘图、面积计算与成本优化”等知识,设计出既满足审美要求又具备实用性的校园景观规划方案。这类“项目式学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对数学知识的整合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它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与批判性思维”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地融入到了学习过程中,最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过程真正的主导者。

3 评价转型驱动能力提升,扭转“唯分数论”倾向

在数学教育领域,传统评价机制过度依赖笔试成绩作为单一衡量标准。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多样性、思维品质的深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实际展现,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数学素养的真实状况,甚至与当前强调能力导向的教育改革目标形成明显冲突。一个常见现象是,学生能够熟练记忆公式,却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而另一些学生考试成绩普通,却展现出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创新方案的潜力,后者往往更贴近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这种评价偏差凸显了构建新体系的迫切性,即转向多元化、过程化、能力化的评价框架。评价主体的丰富化是关键一步。引入“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 教师评价 + 企业评价”的多维模式,可以提升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在项目式学习实践中,学生自我评估任务完成情况与创新点之后,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协作态度与贡献价值;教师从知识应用、问题解决、表达逻辑等角度提供专业反馈;企业专家则基于职业标准判断方案的可行性与创新性。不同视角的反馈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

综上所述,云南省职教高考改革为中职数学教学带来了挑战,更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通过课程重构贴合职业需求,方法创新激活课堂活力,评价转型驱动能力提升,中职数学教学可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创造”、从“单一评价”向“多元发展”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 李爽, 杨泽恒, 王彭德. 核心素养视角下云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J]. 数学教育学报 , 2020,29(06):25-31+91.

[2] 马兴妙, 龚英, 陈继平. 云南如何走好新高考改革之路——基于新高考方案学生选科倾向的摸底调查 [J]. 教育与考试 , 2019,(03):23-28.

[3] 姚红艳 . 新课程改革下云南高考地理试题的能力导向及启示[J]. 地理教学 , 2018,(22):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