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徐辰汐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公园新村小学

引言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地位,同时倡导语文教师注重单元整体设计,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经验,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然而,当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目标碎片化”“活动孤立化”“价单一化”的问题,使得单元整体教学质量不佳。在五年级秋季开学之际,本文以第一单元为例,针对《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及“制定班级公约”“我的心爱之物”等内容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旨在解决传统教学的痛点,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于小学中高段语文课堂,也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思路。

一、“抓大顾小”:制订单元教学目标

“抓大顾小”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目标设计的核心原则,其中“大”是指单元整体的核心素养目标与单元总目标,需紧扣课标要求与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明确本单元需达成的“素养终点”;“小”是指每课时的具体目标,需将“大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检测的课时任务,确保每节课的教学都为“大目标”服务,避免目标偏离。最终“大”“小”目标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要素是“一花一鸟总关情”,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我按照核心素养和单元总目标的双重指导,设计了“大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精巧、爱慕、吩咐、信赖”等描写事物与情感的词语,掌握比喻、对比、五感描写等手法,能运用“事物特点 + 情感联结”的结构表达。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比较四篇课文的抒情方式,建立“事物外形—内在品质—作者情感”的关联思维;在习作中能有条理地叙述“心爱之物”的特点与故事。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白鹭》的语言凝练美、《桂花雨》的场景画面美,能说出课文中“物”与“情”的联结之处;仿写富有画面感的片段。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落花生》“朴实奉献”的中华传统美德、《珍珠鸟》“信赖共生”的人文理念,树立“热爱生活、尊重万物”的意识。

之后,在“大目标”导向下,我结合课时内容,设计了“小目标”,比如我将《白鹭》设计为 2 个课时,具体目标为:能找出“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等关键句,通过“删减对比”感受语言美;模仿“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的句式,描写校园中的“梧桐树”,突出其外形特点。由此便形成了本课题的总体目标,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导向。

二、“紧靠中心”:设计整合性教学活动

“中心”是本单元的核心主题、语文素养。所有的课时教学活动要围绕“中心”设计,指向“理解借物抒情、表达物我情感”,同时也要“贴合内容”,充分利用单元内的课文素材,避免脱离文本的“空泛活动”。

例如,我将本单元主题设计为“万物有灵”,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们一起参与“万物展览”活动,以下是具体的任务活动:

三、“教学评一致”:建构综合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一致”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保障,其核心是“评价与目标、活动相匹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 + 总结性评价”的综合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例如,我在过程性评价中采用“主题展成长手册”的方式,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采用小组合作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互评;在表现性评价中,我采用“展品档案卡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以十分制的方式进行打分,并设计“特点描写”“情感表达”“结构逻辑”的三维量表,确保评价与习作目标一致;在总结性评价中,我利用单元素养检测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积累、阅读鉴赏、文化理解进行检测,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不是简单的“课文拼接”,而是“目标—活动—评价”的深度协同,通过“抓大顾小”明确目标、“仅靠中心”设计活动、“教学评一致”保障效果,让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深度融合,使学生在连贯的情境中提升语言能力、发展思维、涵养审美、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 殷玥楠.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J]. 小学生( 下旬刊 ), 2025,(04):28-30.

[2] 蔡华志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探讨 [J]. 考试周刊 , 2025,(18):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