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钢结构节点连接性能及对整体结构影响研究
代简
身份证号 :21040219920523202X
引言: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因其施工周期短、施工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等优势,已成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本文聚焦装配式钢结构节点连接性能,系统探讨节点形式、受力机制与整体结构协同工作机制之间的关系,分析节点性能变化对结构整体变形能力、滞回性能与破坏机制的影响,旨在为结构设计人员提供更科学的节点构造方案,提升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工程适应性与抗震韧性。
一、装配式钢结构节点连接方式及其力学特性分析
装配式钢结构节点连接方式因结构体系、施工工艺和受力要求的差异而多样化发展。高强螺栓连接是最常用形式,具备施工便捷、可靠性高、可拆卸性强等优点,常用于梁柱和支撑节点。其刚度和承载力与螺栓数量、布置形式及摩擦面处理密切相关,可实现从铰接到刚接的多种需求。焊接连接则能提供更高强度和刚度,适用于高荷载或高变形控制部位,但现场焊接的质量控制和工艺复杂性较高,限制了其在全装配施工中的广泛应用。为兼顾施工效率与结构性能,近年来半刚性连接与可调节节点得到发展。通过柔性构件或控制初始转动刚度,这类连接可提升延性与能量耗散能力,降低地震下脆性破坏风险。结构力学角度看,刚接有助于构建稳定受力体系,铰接则利于内力重分配与减少施工误差,半刚性连接兼具两者优势。节点连接方式不仅影响局部受力,还对结构整体稳定性、协同变形能力与抗震性能产生深远影响,是结构设计与施工优化的关键。
二、节点性能对装配式钢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节点连接部位通常承受多向荷载作用,包括弯矩、剪力与轴力的耦合作用,极易成为结构破坏的薄弱环节。研究表明,节点刚度过高将导致构件变形集中于梁柱中部,降低结构整体延性;而刚度过低又会造成连接区严重转角变形,增加失效风险。因此,合理控制节点刚度与延性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提升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在装配式钢结构中,节点连接不仅承担力的传递作用,还决定结构滞回性能与能量耗散能力。滞回性能良好的节点可在地震反复荷载作用下有效耗散能量,减缓地震动在结构中的传递,提高整体抗震韧性。例如,实验研究表明采用粘结滑移型螺栓连接的节点具有明显的滞回面积,能够在保持承载力的同时,释放一定的滑移变形,从而延缓节点破坏过程。另有研究指出,在节点核心区引入耗能构件(如剪屈型连接板、易损连接元件等)可显著提升耗能能力,并使节点破坏以延性主导方式发生,增强结构可修复性。若节点连接处理不当,则在强震作用下可能引发连接断裂、构件脱落等严重后果,造成结构整体失稳甚至倒塌。因此,在装配式钢结构抗震设计中,必须将节点性能作为关键控制目标,从连接刚度、延性、滞回性能、破坏形态等多维度开展性能化设计,确保结构在极限状态下仍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与破坏冗余度。
三、节点构造细节与整体结构稳定性关系研究
节点连接构造不仅影响结构的局部性能,还对整体结构体系的稳定性与协同工作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装配式施工中,由于构件之间通过连接件实现组装,其构造形式直接影响内力传递路径与构件协同作用机制。节点构造合理可有效防止早期屈服与局部失稳的发生,提升结构整体稳定性。例如,在梁柱节点设计中,合理设置加劲肋可提升节点抗剪性能,防止局部屈曲;适当延伸梁端板长度可改善螺栓受力均匀性,降低应力集中;在柱脚节点中设置锚栓与剪力键组合形式可增强竖向承载力与水平稳定性。此外,节点构造需考虑施工误差吸收能力,以适应不同构件在运输与吊装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积累。节点构造的精细化设计也是实现结构性能与经济性平衡的重要手段,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减少钢材用量、简化施工工艺、提升标准化水平,是未来装配式钢结构推广的关键支撑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结构体系稳定性还受节点损伤累积效应影响,研究表明,在长周期荷载或疲劳荷载作用下,节点连接部位可能出现裂纹扩展、螺栓松动等问题,若不及时发现与修复,将对结构整体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在节点构造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可维护性与可检测性,保障结构在长期服役中的安全运行。
四、结构性能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研究进展
为了全面评估装配式钢结构节点连接性能及其对整体结构的影响,研究人员广泛开展了基于有限元模拟与实体试验的研究工作。在数值模拟方面,采用ABAQUS、ANSYS 等软件平台,通过建立梁柱连接节点的三维实体模型,模拟其在轴向荷载、侧向力与扭矩耦合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塑性区发展与破坏过程,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主流方法。模拟结果可用于节点构造参数优化、滞回性能评估以及结构整体抗震分析。在试验研究方面,通过构造等比例的节点试件,开展低周反复加载、单调加载、地震模拟台试验等,获取节点的滞回曲线、延性系数、能量耗散比等关键参数,为性能评估提供实证支撑。近年来,部分学者尝试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对节点连接区域的微观裂纹发展进行可视化监测,为节点损伤机制研究提供新路径。此外,BIM 技术与传感器融合的应用也使得对节点连接状态的实时监测成为可能,为构建“设计—施工—运营”全生命周期结构性能管理体系提供技术基础。综上,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的协同发展,不仅提升了对节点连接性能的认识深度,也为装配式钢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五、结论
装配式钢结构作为现代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形态,其工程推广前景广阔。然而,节点连接作为结构中的关键薄弱环节,其性能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机制、稳定性与抗震能力。本文围绕节点连接方式、力学性能、滞回耗能特性、构造细节与结构稳定性关系展开系统分析,指出合理的连接方式与优化的节点构造是提升结构整体性能的关键路径。在抗震设计中,节点连接不仅需满足基本承载力要求,更应实现良好的延性与耗能能力,以应对极限荷载作用下的结构需求。通过结合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可有效评估节点连接性能及其对整体结构的影响,为构造优化与性能提升提供数据支撑。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化新型连接形式、智能连接构造与监测技术的应用,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在更高安全标准与更复杂环境下的广泛应用,实现结构性能、安全性与可持续性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褚军廷 . 考虑部分钢筋连接失效的装配式框剪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D].沈阳建筑大学 ,2024.DOI:10.27809/d.cnki.gsjgc.2024.000540.
[2] 刘浩洋 . 装配式承重复合墙结构在农村住宅中的适配设计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4.DOI:10.27393/d.cnki.gxazu.2024.001174.
[3] 王延彬 .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外环板式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D].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4.DOI:10.27724/d.cnki.gnmgk.2024.000417.
[4] 黄祥超 . 地下浅埋轨道装配式车站框架体系受力特性及施工工艺研究[D]. 重庆交通大学 ,2024.DOI:10.27671/d.cnki.gcjtc.2024.00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