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地区父母养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杨光祖
双江县勐勐小学
一、引言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场域,其结构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冲击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对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连锁反应。在社会持续变迁的大背景下,家庭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等新型家庭结构日益增多。在边缰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家庭结构的变化更为复杂和突出。
二、文献综述
2.1 家庭生态系统理论与家庭结构
家庭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家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套于更大的社会系统之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如父母离异、外出务工、祖辈抚养等,会影响家庭内部资源分配、亲子关系质量以及养育方式的稳定性。例如,单亲家庭可能因经济压力和社会支持不足,养育方式偏向专制或忽视(Amato,2000)。在边缰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社会支持网络相对薄弱,这种影响可能更为明显。
2.2 家庭结构与养育方式的关系
不同家庭结构下,养育方式差异显著:
·双亲家庭:通常能提供更稳定的情感支持和行为规范(McLanahan &Sandefur,1994)。双亲协作模式优势明显:情感支持上,父母无缝衔接,性格互补,危机时协同支持,为孩子提供心理修复力;行为规范方面,孩子通过观察父母互动学习规则,双亲分工合作确保规范执行,一方管教遇阻时另一方调解,形成良性互动。此模式符合进化适应性,能提升孩子学习效率,创造更安全的成长环境,助力孩子全面发展。在边缰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双亲家庭结构有利于传承本民族文化,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单亲家庭:受经济压力和抚养负担影响,父母可能更具控制性或 情 感 疏 离(Hetherington&Stanley-Hagan,1999)。 经 济 压 力 使 父母焦虑,试图通过控制孩子行为应对不确定性,如限制社交、干预学业选择;抚养负担让父母精力有限,难以深度沟通,导致孩子被忽视。控制性教养削弱孩子自信与独立性,情感疏离影响社交能力,长期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和叛逆行为。在边缰少数民族地区,单亲家庭可能面临更多的经济和文化压力,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单亲母亲可能由于文化观念的限制,在就业和社会交往中面临更多困难,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养育方式。
2.3 养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养育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Baumrind,1991)。权威型(高响应 + 高要求)与良好心理健康相关,专制型或忽视型易致焦虑、抑郁及行为问题(Darling&Steinberg,1993)。
·权威型养育:父母扮演引导者,通过民主对话建立规则,平衡情感回应与行为要求。孩子在此环境下,自我认同、情绪管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更优,心理健康水平高。在边缰少数民族地区,权威型养育有助于孩子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专制型养育:“低响应与高要求”,父母忽视孩子内心,压制情感需求。孩子表面顺从内心抗拒,易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引发攻击性行为或社交退缩,削弱应对压力能力。在边缰少数民族地区,专制型养育可能加剧孩子对家庭和社会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放任型与忽视型养育:放任型“高响应与低要求”,孩子缺乏规则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滞后;忽视型“低响应与低要求”,孩子情感荒芜,易出现认知发展迟缓、攻击性行为增加及心理健康问题,成年后人际关系障碍和反社会行为倾向明显。在边缰少数民族地区,这两种养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出现问题,难以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三、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综合量化问卷与质性访谈,深度剖析边缰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家庭结构下家庭教育模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关联。
在问卷调查阶段,研究团队从边缰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乡镇及农村地区精心选取了 1200 组家庭样本,涵盖双亲家庭(600 组)、单亲家庭(200 组)、留守儿童家庭(200 组)及隔代抚养家庭(200组)。父母需完成《父母行为问卷》,该问卷从权威性、专制性、放任性及忽视型四个维度评估养育方式;青少年则填写《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此测量其心理健康状态,同时填写关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问卷。问卷数据借助 SPSS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性检验,揭示不同家庭结构在养育方式、心理健康得分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上的显著差异。
3.2 数据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框架
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解析家庭结构、养育方式、心理健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间的动态关系。模型设定中,家庭结构为外源变量,包含双亲、单亲、留守、隔代抚养四种类型;养育方式是中介变量,细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忽视型四个维度;心理健康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作为内生变量,通过SCL-90 量表得分、心理弹性指标以及文化认同问卷得分测量。
在路径构建上,首先验证家庭结构对养育方式的直接影响。结果显示,单亲家庭结构显著正向预测专制型养育( β=0.42 ,p<0.01 ),负向预测权威型养育( β=-0.38,p<0.05 );留守儿童家庭结构正向预测放任型养育( β=0.35,p<0.05 );隔代抚养家庭结构正向预测忽视型养育( β=0.28,p<0.05 )。双亲家庭结构作为参照组,对权威型养育有稳定预测效应( β=0.67,p<0.01 )。
其次,分析养育方式对心理健康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直接影响。权威型养育显著负向预测 SCL-90 总分( β=-0.58 ,p<0.01 ),正向预测心理弹性( β=0.62,p<0.01 )和文化认同得分( β=0.55,p<0.01 ); 专 制 型 养 育 正 向 预 测 抑 郁( β=0.41 ,p<0.05 )和焦虑( β=0.39,p<0.05 )因子,负向预测文化认同得分( β=-0.32,p<0.05 );放任型养育显著正向预测人际关系敏感( β=0.37,p<0.05 ) 和 强 迫 症 状( β=0.33,p<0.05 ), 对 文 化 认同得分无显著影响;忽视型养育对敌对( β=0.45,p<0.01 )和偏执( β=0.40,p<0.05 )因子的预测效应显著,负向预测文化认同得分( β=-0.38,p<0.05 )。
质性数据对家庭压力模型的作用机制解析
深度访谈数据揭示了家庭压力模型的核心机制。单亲家庭中,经济压力(如“每月账单让我窒息”)和角色过载(“既当爹又当妈,24 小时连轴转”)是主要压力源,导致控制性养育和情感疏离,同时由于精力有限,难以向孩子传递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理念。留守儿童家庭的压力源具有时空双重性,空间压力源于亲子分离,时间压力来自代际抚养,祖辈常采用物质补偿,忽视心理引导,形成“情感假托”现象,孩子在文化认同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隔代抚养家庭的压力机制呈现文化冲突特征,数字代际沟加剧教养冲突,导致孙辈在自主决策时出现“双重束缚”,同时在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上存在困惑。
四、研究结果
4.1 不同家庭结构下的养育方式差异
不同家庭结构会激活独特压力源,进而塑造出差异显著的养育方式。
单亲家庭在 SEM 模型中,显著正向预测专制型养育( β=0.32 ,p<0.01 )。父母因经济压力(如财务紧张)和角色过载(独自承担抚养责任),将控制性行为当作应对不确定性的策略。这种养育方式严格限制孩子自主性,且情感支持维度明显低于双亲家庭(M 差=12.7,p<0.01 ),同时在对孩子进行文化教育时,往往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4.2 养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文化认同的影响
养育方式通过心理机制显著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指标和文化认同。专制型养育与焦虑( r=0.41,p<0.01 )、抑郁( r=0.38,p<0.01 )呈显著正相关,与文化认同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r=-0.32,p<0.01 )。此类家庭青少年长期压抑情感需求,形成“有条件自我价值感”,SCL-90抑郁因子得分比权威型家庭高 31% ,文化认同得分低 25% 。
忽视型养育与行为问题高度相关( r=0.45,p<0.01 ),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倾向增加( OR=2.3,95% CI:1.5-3.4)和学业适应困难(学业成绩标准差比权威型家庭高 40% ),其在“偏执”因子上的得分是权威型家庭的 2.1 倍( p<0.01 ),文化认同得分低 30% 。权威型养育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较高的文化认同感。
4.3 家庭压力的中介作用
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经济压力和社会支持缺失是家庭结构影响养育方式的关键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比 35% 。经济压力对单亲家庭专制型养育的解释力达 42% ( β=0.42,p<0.01 ),财务紧张使父母通过控制孩子行为缓解生存焦虑,同时忽视文化教育。社会支持缺失在留守儿童家庭中介效应显著(间接效应 =0.18,p<0.05 ),祖辈因缺乏支持而放任,儿童情感忽视发生率是双亲家庭的 3.2 倍,文化认同引导不足。代际认知冲突在隔代抚养家庭中介作用突出( β=0.28. ,p<0.05 ),祖辈数字时代适应能力不足加剧教养冲突,青少年自主决策延迟比例达 68% ,文化认同困惑增加。
五、讨论
5.1 单亲家庭:经济压力与情感支持缺失的双重夹击
单亲家庭因单一收入,财务紧张状况普遍(如“每月账单让我窒息”)。经济压力一方面使父母将生存焦虑转化为对孩子的过度控制,专制型养育得分显著( β=0.32,p<0.01 ),像严格限制孩子社交与学业选择;另一方面,角色过载让父母情感响应阈值升高,情感支持维度比双亲家庭低 12.7 分( p<0.01 ),同时难以对孩子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孩子长期情感需求被压抑,形成“有条件自我价值感”,SCL-90 抑郁因子得分比权威型家庭高 31% ,文化认同得分低25% 。实证显示,专制型养育与焦虑、抑郁显著正相关,经济压力对专制型养育解释力达 42% ( β=0.42,p<0.01 )。
5.2 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分离下的情感与行为困境
亲子分离给留守儿童家庭带来双重压力。空间上,祖辈因代际观念差异难以替代父母角色,情感联结质量下降;时间上,父母关键成长期缺位,出现“情感假托”现象,现实人际关系发展滞后。这导致留守儿童情绪调节失效,在“偏执”因子得分较双亲家庭高18% ;行为规范失范,祖辈物质溺爱与心理引导缺失,学业敷衍率提升 40% ,强迫症状发生率是双亲家庭的 2.3 倍,文化认同缺乏正确引导,认知相对模糊。
六、总结
6.1 结论
本研究运用混合研究方法,系统揭示了边缰少数民族地区家庭结构对养育方式及学生心理健康和文化认同的链式影响机制。数据分析显示,不同家庭结构激活特定压力源,塑造非适应性养育模式,显著损害青少年心理社会功能和文化认同。
6.2 建议
基于研究结论,需构建“家庭 - 学校 - 社区 - 文化”四级联动干预体系,实施精准支持。
政策层面,建立单亲家庭专项支持基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灵活就业补贴及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加强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文化教育;推广留守儿童“远程共育计划”,利用数字技术补偿情感缺失,设立“代理家长”制度,加强文化传承;针对隔代抚养家庭开设“祖孙共学课程”,设立“家庭导师”岗位,促进文化认同。
本研究强调,家庭结构差异是差异化支持信号。通过识别传导路径设计靶向干预方案,可重塑儿童发展轨迹,促进边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文化因素对养育方式有效性的调节机制,优化干预策略,同时加强对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比较研究,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Amato, P. R. (2000). The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2(4), 1269- 1287. 2.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Wen, M., & Lin, D. (2012). Chil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Children left behin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4(2), 328- 341. 4.McLanahan, S., & Sandefur, G. D. (1994). Growing up with a single parent:What hurts, what help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Hetherington, E. M., & Stanley - Hagan, M. (1999). The adjustment of children with divorced parents:A risk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