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生命质量现状调查与对策

作者

窦温暖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绵阳 621000

马克思认为“所有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 生命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基础,且具有不可逆性。在 2023 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贯通大中小学各阶段,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咨询等健康守护行动。大学生正处于一生中思想最开放、最具创新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间段。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深受网络的影响,同时,他们缺乏辨识性,一系列自杀、安全教育等危机事件频频发生,说明大学生存在漠视生命、忽视生命价值的状况,大学生目前的生命质量究竟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 ? 大学教育应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研究者对四川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天府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在校大学生 450 名,用自编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413 份,其中,女生 309 人,占 74.8% ,男生 104 人,占 25.2%。专科生 290 人,占 70.2% ;本科生123 人,占 29.8% 。

大学生生命质量现状分析

、生命质量体现为大学生对自己生活是否满意,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抗压能力的强弱、运动频率、人际关系、能得到的社会支持和是否有明确的未来规划等。具体内容见表1.

表 1

可以看出, 7.75% 的学生明确表示对当前生活整体感到不满意,15.25% 的学生不满意自身的身体状态, 12.11% 的学生不满意自身的心理状态,多数学生呈现出一般及比较满意的态度。面对面访谈中,更多学生表示他们对当下的生活谈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满意,混沌度日,生命质量及意义感并不高。

二、部分大学生对生活迷茫,无法有效调节情绪

27.37% 清晰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 78.7% 表示无法有效控制上网时间, 61.98% 会因为熬夜上网导致白天精神不佳,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信号。 73.85% 感到人生目标迷茫, 51.09% 心理压力过大,54.48% 感受到人际压力, 16.46% 有死亡恐惧,说明部分大学生有不同方面的生命困惑;24.46% 选择每周没有运动,生命的运动较为缺乏, 74.32% 表示经常感到学习或生活压力过大,说明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心理调节能力。访谈时,被问到如何调节心理状态时,有些学生表示会适当运动,有些学生表示他们宁愿在宿舍上网、睡觉,有些学生会卡在情绪中,既想脱离又不知道如何脱离,沉浸在想法里,不知道如何做!

三、不同类别大学生生命质量对比表2 不同类别学生对生命质量的卡方检验结果

上表显示,学生的生命质量与是否独生,家庭所在地、个体的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与性别、层次、年级、民族、目前职务、家庭类型、主要抚养人无关。

四、大学生活对学生个人成长很有价值

4.11% 认为大学生活对他的个人成长没有价值,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生生活对个人成长很有价值, 91.04% 表示会积极参与校园社交活动,4.36% 与舍友、同学关系不好, 37.77% 表示关系一般, 57.87% 表示同学关系很好。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作用很大,高校应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助力大学生的个人成长。

五、大学生参与生命教育的状况

在调查“你经常参与生命教育活动吗?”一题中, 19.37% 的人参加,59.08% 的人偶尔参加, 21.55% 的人明确表示不参加。在进一步的问题“参与过哪些形式的生命教育?”, 48.67% 的人选择选修或必修课,65.38% 参与讲座, 26.39% 参与社团活动, 24.7% 心理咨询, 12.83% 从未参与,大学生参与生命教育的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对策探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生命困惑,影响到他们的生命质量。他们期待接受更加系统的生命教育,更加丰富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包括主题讲座、专门课程、实践活动,更丰富的线上资源等。

一、提高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比重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高校的生命教育课程数量占比远远不足,无论是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还是其他课程中生命教育内容所占比重,距离应有的占比还有一定差距。要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具备基本的生命理论基础,提高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视,同时提高对压力的调节能力,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生命危险应对能力。

二、树立关怀生命的正确教育价值观

树立关怀生命的教育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前提。当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工具化、机械化倾向的教育价值观。在功利化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自身也只关心考证、考研、就业等方面,一刻不停的卷,却很少有人仔细思考生命的初心和价值。高校应及时调整教育的价值观念,转变到学生的生命本身,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怀生命,关爱生命,选择与个人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路径。

三、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顺利推进需要建设一批具有生命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具有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意识,用自身的积极生命理念感染学生,发挥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掌握扎实的生命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其中,辅导员群体也是重要力量,再次要加强对专业教师及辅导员群体的生命教育培训;最后还要重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生命教育的交流学习共享平台,做到教学资源的分享和借鉴,教学经验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不单单受到学校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要针对他们的群体特征,以学校生命教育首先发力,带动家庭、社会教育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努力实现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精彩生命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人民出版社,1995:67

社会科学类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4ZLZY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