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史视角下的云南抗日战争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与应用
段会琼
宣威市第一中学
一、引言
云南在抗战时是连接东南亚战场的战略枢纽与重要后方基地,独特地理位置和多民族聚居特点使其抗战历史具地域特色。滇缅公路修建、滇西反攻战役等构成抗战重要篇章,为历史教育提供素材。但传统历史教学局限于宏观叙事,缺乏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儿童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本文从儿童史研究视角出发,探索将云南抗战中儿童经历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通过还原儿童日常生活、情感与成长,助学生构建立体历史认知框架,深化对历史人文内涵理解,实现历史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二、儿童史视角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一)增强历史教学的情感共鸣
儿童是社会脆弱群体,其生命体验能折射历史温度。抗战时,云南儿童亲历家园沦陷等,个体记忆能突破宏大叙事抽象性,让学生从“同龄人”视角感受战争之痛。如学生了解滇西儿童学习、看到边疆孩童运送物资照片时,战争变得可感。这种情感共鸣能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珍视与对民族命运的思考,让爱国情怀成精神力量。
(二)丰富历史教学的叙事层次
传统历史教学常单一叙事,将历史简化。引入儿童史视角能展现历史丰富图景。云南抗战时,儿童生活呈现复杂面相,他们有不同经历,这些儿童故事构成“微观史诗”。学生通过考察儿童日常变化,能把握时代变迁,理解历史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儿童史研究强调“自下而上”观察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分析云南抗战儿童群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不同阶层儿童生存差异,如不同家庭孩子的不同经历。梳理差异叙事,能让学生认识“历史真相”多元性,学会质疑单一视角叙述。学生从非常规史料发掘信息,可提升史料辨析等能力,为独立历史判断奠基。
三、儿童史视角下的云南抗日战争史教学策略
(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史案例
云南抗日战争史教学中,精选典型儿童案例要基于扎实的地方史研究。教师可关注三类代表性儿童群体:一是“小战士”群体,如滇军将领子女组成的“少年先锋队”,在昆明街头宣传抗日、绘图、传密信;二是“小难民”群体,以1942 年滇西沦陷后逃往大理、昆明的难童为对象,通过其日记、回忆录还原生存困境;三是“小建设者”群体,如参与滇缅公路筑路的童工、为军工厂捡废铁的学生、后方医院照顾伤员的小护士等。每个案例应包含历史背景、场景描述与人物对话,可引用《云南日报》记载的 1943 年“儿童募捐献机运动”中昆明小学生买“儿童号”战斗机的故事,让历史人物鲜活可感。
(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实现儿童史视角的教学转化要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在情境体验上,设计“战时校园”沉浸式教学,让学生穿粗布校服、体验“应急疏散”演练、创作抗日宣传画,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历史场景;在史料探究上,组织“儿童抗战文物”寻访活动,搜集实物史料,制作“微观抗战史”展览;在合作学习上,采用“历史剧本创作”项目,小组分工研究不同儿童群体历史境遇,将文献记载转化为戏剧脚本再现历史场景;在现代技术融合上,利用数字历史平台,让学生通过 VR技术“走进”1940 年代云南校园,观察儿童学习生活环境。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能打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让学生在“做历史”中主动建构对过去的理解。
(三)构建以儿童史为主线的历史教学框架
构建以儿童史为主线的教学框架,要遵循历史发展时序与儿童成长逻辑规律。云南抗战分三阶段叙事:1937- 1941 年“后方建设时期”,展现儿童在“战时教育”中的成长,像西南联大附小把防空知识融入自然课,云南保育院为流亡儿童做心理疏导;1942- 1944 年“危机应对时期”,聚焦滇西沦陷后儿童的生存策略,包括少数民族儿童参与情报网络、难童互助及重构战时孤儿身份认同;1945 年“胜利与重建时期”,关注儿童在战后社会恢复中的作用,如参与战争创伤记忆口述记录、助家庭重建秩序及政治社会化。各阶段设有“儿童视角”关键问题,如“警报响起,书包装什么?”“十岁如何分辨敌友?”“胜利日最想做的事?”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形成连续的历史思维。
(四)强化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
情感教育深度实施需建立认知、情感、行为三维培养体系。认知上,分析云南不同民族儿童抗战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危难时刻的凝聚力;情感上,开展“战争与童年”主题写作,让学生以日记体想象战争中儿童生活,抒发对和平的向往;行为上,组织“和平信使”实践活动,将云南儿童抗战故事改编为绘本寄给曾交战的日本、东南亚等国青少年,促进跨文化理解。要挖掘云南抗战中的人性光辉,如汉族教师保护少数民族学童、飞虎队飞行员与中国儿童的友谊、日本战俘子女在云南的特殊遭遇等,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人文情怀。教师还可设计“历史见证人”访谈活动,让学生采访抗战老人,记录童年记忆,在代际对话中传承历史智慧。
综上所述:将儿童史研究成果系统转化为高中历史教学资源,代表历史教育范式从“知识传授”向“意义建构”转型。在云南抗日战争史教学中融入儿童视角,能以具体生命故事增强教学吸引力,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由个体命运书写,每个生命在历史中有独特印记。这种教学实践丰富学生历史认知、培养历史思维,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建议教育部门将云南抗战儿童史纳入地方课程开发体系、编写专题教学资源包;学校与档案馆、博物馆合作建设“儿童抗战记忆”校本课程;教师加强历史人类学理论学习、提升微观历史教学转化能力。如此,才能让历史教学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青年一代在理解历史中担当、在铭记苦难中拥抱和平。
参考文献
[1] 海亚波.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研究[J]. 高考.2022,(33).87-89
[2] 陈秋香 . 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基本策略[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10).
[3] 王建伟. 红色文化与中学生党史教育[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