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英语“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付飞飞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150431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升级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具备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急剧增长。大学英语教学从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向与专业结合的应用英语教学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双师型”教师凭借其语言教学能力与行业实践经验的双重优势,成为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然而,当前我国大学英语“双师型”教师培养仍面临诸多困境,深入探究培养路径,对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意义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整合双方资源,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深厚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教学技能,又需具备相关行业实践经验或专业技能,能够将行业真实场景融入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场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从产业发展来看,“双师型”教师能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培养符合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在教学改革方面,可打破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跨文化交际和职场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推动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大学英语“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部分高校也开展了多样化培养实践,如组织教师企业挂职、参加行业培训、邀请企业专家讲座以及开展校企联合教研等,并与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但培养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多数大学英语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缺乏行业实践经历,对专业领域英语应用场景了解有限,难以实现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合作形式松散,企业因担心影响业务、增加成本等,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难以获得持续深入的实践机会;高校现行评价体系以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为核心,对教师行业实践能力和产教融合成果重视不足,导致教师参与产教融合动力匮乏;此外,缺乏针对大学英语学科特点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标准与课程体系,培训内容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足。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英语“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路径构建
(一)完善政策与制度保障
政府应出台专门针对大学英语“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文件,明确培养目标、任务和措施,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合作培养项目,并给予参与企业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激励。高校需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涵盖语言教学能力、行业实践经验、产教融合能力等考核指标;调整教师评价体系,将企业实践经历、校企合作成果纳入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教师行业培训、资格证书考取和校企合作项目开展。
(二)深化校企合作
高校应与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建立紧密合作,共建“大学英语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形成“高校教师进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双向流动机制。安排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全职或兼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国际业务项目,积累实践经验;聘请企业高管、行业翻译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分享行业前沿动态和实践经验。
(三)优化培养模式
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根据教师发展阶段和专业需求,设置基础层、提升层和创新层培养内容。基础层通过行业讲座、企业参观等夯实行业认知;提升层借助企业挂职、项目实训强化实践能力;创新层推动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创新教学模式。针对不同专业领域需求,为教师提供定制化培训,如工科院校开展“工程英语 + 国际工程管理”培训,商科院校进行“商务英语 + 跨境电商”实训。同时,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虚拟行业场景,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和应急处理能力。
(四)强化教研与科研
鼓励教师围绕产教融合开展教学研究,如基于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专业英语教学与行业标准对接等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教学方案和资源。支持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研究行业英语应用问题,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兼具语言规范性和行业实用性的教材、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学资源。
(五)建立多元评价与激励机制
引入企业、学生、行业协会等多元评价主体,企业评价教师实践表现,学生反馈教
学效果,行业协会评估专业能力。制定涵盖语言教学能力、行业实践能力、产教融合贡献度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设立“产教融合优秀教师”等奖项,在工作量计算、科研积分、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参与教师给予政策倾斜,激发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积极性。
五、案例分析:某高校大学英语“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
某位于沿海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当地制造业和外贸业发达,对英语人才需求旺盛,于 2020 年启动大学英语“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该校与 15 家外贸企业、3 家跨境电商园区共建实践基地,每年选派 15-20 名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挂职 3-6 个月;联合行业协会和企业开展定制化培训,课程涵盖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内容,并邀请企业专家授课;采用“双导师”教学模式,校内教师负责语言知识讲解,企业导师分享实践经验;将企业实践和校企合作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经过三年实践,教师实践能力显著提升,85% 的教师能熟练处理外贸业务英语问题,70% 考取相关行业资格证书;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满意度从 60% 提升至 85%,在相关竞赛中获奖人数逐年增加;校企合作不断深化,联合开发3 部教材,共建虚拟仿真实验室。
六、结论
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英语“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多方协同。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深化校企合作、优化培养模式、强化教研科研和建立多元评价激励机制等路径,可有效提升教师“双师”素养,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未来,还需根据不同院校和行业特点,创新培养模式,持续提高培养质量,为高等教育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红。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困境与对策 [J]. 外语界,2022(4):89-96.
[2] 王晓强。校企协同推进大学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J]. 中国高教研究,2023(3):105-111.
[3] 陈芳梅。基于产教融合的大学英语“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索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2):47-50.
[4] 赵亮。数字化背景下大学英语“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创新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4(1):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