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研究
陈冬
益阳市安化县羊角塘镇中学
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因此,研究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活场景巧引入,地理空间初感知
初中地理教学需要有效建立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将生活场景巧妙融入课堂是达成这一目标的起始步骤。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提供了天然的教学切入点,将地理概念与这些场景建立联系,能够迅速唤起学生的亲近感和求知欲,为后续理解更抽象的地理空间观念做必要的准备。教师讲解地理方位,可以考虑利用学生日常接触的校园环境。例如,指导方位判断时,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校园内具有标志性的位置,比如“操场中央”,随后引导他们观察周边如“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设施之间的具体位置关联。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能够辨识出“图书馆在操场的东边”、“教学楼在北边”等关系。这种基于实地观察和具体描述的体验,比单纯依赖黑板上的方向图示或抽象理论阐述更为有效,它让学生对地理方位的感知变得具体而实在,初步的空间方向认知得以快速形成。探讨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异,同样可以从学生切身的穿着习惯和生活现象开始。讨论南方与北方气候的不同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何冬季南方学生可能还穿单衣,北方学生却已换上厚棉衣。这个提问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如何具体影响生活,进而自然引出“气温”、“降水”等关键气候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实际表现差异。学生结合自身的真实生活经验,能够更深刻地把握气候的空间分异特征,理解不同地域因其地理位置差异,承受的气候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最终塑造了各自独特的气候面貌。
2 实践活动多开展,空间认知深体验
实践活动在初中地理课堂融入生活元素以培育学生方位理解能力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这类操作过程促使学生直接参与地理现象,将书本概念转化为具身体验,深化其对地理格局的感知与记忆。组织实地地理探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依据课程重点及学生具体条件,选定适宜探查区域,例如本地湿地、林地或地质公园。行前需周密规划探查方案,清晰设定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明确观察与记录要点。置身自然环境之中,学生得以亲眼目睹地理环境的多元构成。以湿地探查为例,学生能辨识地形起伏、水流特征、植被分布等细节,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运作机制。观察不同植物在湿地的具体位置,有助于领悟植物生长与地形、水分等空间条件的关联。实地测量湿地范围、水深等数值,则使学生更精确地把握空间尺度与规模。此类探查同时锻炼观察技巧、问题解析与解决能力,在实践中持续强化空间认知。地理模型制作构成另一类富有吸引力的操作。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常见材料,如橡皮泥、纸板、塑料瓶,制作地球仪、地形模型或城市布局模型。制作地球仪时,学生需掌握地球形态、尺寸、经纬线等知识;亲手组装的过程,使其直观体会地球的空间架构,领悟经纬网络在定位中的实际价值。塑造地形模型则要求学生依据山地、平原、高原等特征,选用适配材料进行塑形。此间需考量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等空间要素,深化对地形形成与演变的理解。通过模型构建,学生不仅巩固地理知识,更提升动手能力与空间构想力,实现从平面信息到立体结构的思维跃迁,从而推进方位理解能力的进阶。
3 案例分析精设计,空间思维巧提升
精心组织的案例分析构成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关键路径。具体地理案例的剖析,促使学生掌握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空间分析能力与推理能力由此得到发展。教师选择案例之际,务求与日常生活实践建立强关联。以城市规划教学为例,不妨聚焦学生熟悉城市的特定区域展开研讨。向学生提供该区域的地形地图、交通网络图、功能分区分布图等多样化素材供其观察,目标在于识别该区域的规划特征。观察结果表明,商业活动集中场所倾向于交通节点与人流密集处出现,住宅区域的分布则表现出偏好环境宁静且配套设施齐备地点的倾向。对这些空间安排合理性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把握城市功能分区背后的驱动机制,土地利用方式、交通可达性、居民分布格局等因素的影响得以浮现。值得注意,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该区域规划中潜在的缺陷及其可能的优化路径,此过程利于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塑造。转向自然灾害案例教学,选取近年发生的典型地震或洪水事件具有现实意义。灾害发生前的地理背景特征需要呈现,例如地震高发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洪水频发区的地形条件与气候要素组合状况。学生据此分析灾害成因及其空间影响范围,理解灾难现象与地理空间要素间存在的紧密耦合关系。地震分析表明,其破坏性活动多集中在板块相互作用边界带,地壳运动活跃地带风险更高;考察灾区地图还会揭示,破坏程度差异确实存在,地方建筑特性、人口聚集程度这类空间属性扮演了重要角色。洪水灾害分析揭示,地势凹陷区域叠加排水系统效能不足的区位,遭受淹没威胁的可能性显著上升。此种案例研究方法,实质是训练学生采纳地理空间视角进行问题解析,空间思维水平与应对自然灾害的实际能力获致提升。
综上所述,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和价值,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桂芳 . 浅谈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3,(11):67-69.
[2] 虎亚伟 . 关于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探讨 [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3,(10):85-87.
[3] 陈慈颖 . 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讨——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 [J]. 才智 , 2011,(25):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