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传统文化育人价值及实现路径

作者

旦增曲吉

拉萨市第一小学 850000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法治教育资源,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传统美德,以及“法不阿贵”“礼法合治”等法治思想。

1 课程融合:传统文化浸润课堂

教材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需要教师深入发掘。将这些元素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构成课程融合的核心实践。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真实浸润依赖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众多章节与传统文化的联结相当紧密。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国家认同等内容均在此列。教师能够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诗词、俗语等材料可适时引入。讲解家庭美德时,“卧冰求鲤”“黄香温席”等故事具备典型性。古人践行孝道的行为通过这些故事得到形象呈现。学生从中可以深刻把握孝顺的真正意涵。教师可以先叙述故事内容。学生随后参与讨论故事人物展现的美德具体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在家中的行为展开反思。谈论个人孝敬父母的实际做法成为讨论的一部分。这样的方式将传统故事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聆听故事参与讨论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浸润。传统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学生对家庭美德的认识理解由此得到增强。诗词同样是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涉及自然与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有另一种融合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可以引入课堂。古代诗人描绘自然景色的名篇佳句能够与之呼应。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便是例证。古人对自然深挚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蕴含诗中。学生诵读诗句感受其中描绘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人热爱自然的缘由。学生需要进一步探讨保护自然环境的具体行动。诗词的引入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资源。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得以在其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激发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实现。

2 活动实践:知行合一传承文化

活动实践构成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转化落地的必要过程。学生参与多元实践活动有机会接触文化传统本质特征,实际行为与文化认知在此过程中趋向统一。学校设有传统主题手工项目实例,典型如“剪纸”、“刺绣”、陶艺制作类活动。当学生投入剪纸创作周期时,教师先行阐释该技艺的历史脉络与区域差异特征,某些典型纹样如“喜鹊登梅”的象征意义被重点解析。示范环节展示纸张折叠与镂空切割的关键技法,学生在独立操作阶段可能遭遇纹样断裂或构图失衡现象,此时教学干预提供即时修正方案。此类实践不仅提升动作协调性与造型创造力,更促成对“剪纸”深层文化内容特质的理解,进而发展出持续性的传统技艺研习动机。另一时段的教育安排聚焦于传统文化表演范畴,涉及戏曲演出、古诗吟诵或古典舞呈现形式。戏曲作为特定艺术形态进入校园场域时,专业院团演员常被邀约进行片段展演与技法传授。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唱腔发声的共鸣控制原理,模仿水袖抛收的轨迹规律,最终协作完成简化版《牡丹亭》选段排演。这种具身化体验使参与者超越表层娱乐认知,逐步把握戏曲艺术体系的结构复杂性。两类实践活动形成互补机制:手工制作侧重个体与物件的静态对话,表演活动强调群体与历史的动态共鸣,共同构成“知行合一”的立体践行网络。价值转化发生在实践者工具操作与意义解读的交互过程中,当学生剪出“连年有余”纹样时,其动作记忆已携带着祈福文化的基因编码;当集体呈现《长恨歌》朗诵时,声音共振实际传递着千年情感结构。

3 家校协同:文化育人合力共筑

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初始场域,其教育行为与学校系统存在必然的耦合关系。这种耦合尤其在传统文化价值传递过程中显现关键意义。家长群体需要理解自身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地位既源于血缘关联更基于日常实践。学校教育体系能够通过多种通道强化家长认知,譬如定期组织的家校交流会议。这类会议具有信息传导功能,教师可借此说明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年度规划,包括具体活动设计及其预期目标。当学校筹备 " 传统文化亲子活动" 时,会议便成为重要的动员场景,教师需阐释活动内核价值并促成家庭参与。活动中亲子协作完成传统手工艺制作或传统剧目展演,此类互动不仅深化代际情感连接,更使文化感知在非正式教育环境中自然生发。相较于会议的单向传递,家长学校提供了更系统的知识建构平台。该平台通过周期性讲座实现文化认知升级,特邀专家围绕三个维度展开论述:传统文化核心要义的文化哲学层面,传统价值观念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机制,以及家庭场域实施文化浸润的操作路径。这种专业引导有助于家长群体建立方法论自觉,使其在私人生活空间有效履行文化传导职责。家长的角色实践并不局限于特定教育活动,日常行为本身构成持续的教育文本。子女通过观察父母的社会行为建构价值认知,这种认知建构具有无意识习得特征。家长在处理社区关系时展现的诚信准则,代际互动中体现的孝道伦理,公共空间遵守的睦邻原则,这些行为范式经过反复强化后,将在未成年群体中形成稳定的行为反射。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程融合、活动实践、家校协同三个方面的路径,可以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华荣 , 仲雪 . 地方文史资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25,40(05):40-48.

[2] 陈小艳 , 郑玲惠 . 绿色德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J]. 环境教育 , 2025,(08):107-110.

[3] 柴春云 .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