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研究
贺丽
商城县第四小学
前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需求,而数学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高级认知技能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要想推动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一定要突出其主体地位,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还应为学生提供自主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机会,如此一来,能够激发其积极投入到问题解决中去独立思考、自主分析、独立总结答案,以此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结合数学公式、数学题、知识点提出多个问题,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非常主动投入到解决问题中去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这不仅提高其自觉性和积极性,还转变其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在教师带动下,调动学生积极带着问题思考课程内容,不断思考、探索中归纳出问题的答案,并学会如何根据不同的问题去概况不同答案,进而成功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概括能力、分析能力。此外,当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在深入学习中遇到问题自主解决,不再依赖于教师给出答案,这说明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时,不但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还需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逻辑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严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达到解决多个问题的目的,可见重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对于提高其数学素养、数学思维、各项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提问、解决问题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们的引导者,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举手提问,并鼓励其解决问题,使其积极表达对问题、答案的不同见解,对于正确的见解予以鼓励和表扬,反之教师应耐心告诉学生如何从多个维度正确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其发挥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逐渐帮助其形成严谨的发散思维和正确的思考方式,同时在教师鼓励下,激发所有学生积极解决难度不同的数学问题,这对于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利,并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解“条形统计图”时,鼓励学生举手提问,以及要求自主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调动其积极举手说出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的问题和如何根据具体数据画出统计图,对此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画法根据各月的平均气温去制成内容详细的统计图,这不仅促使其主动解决问题,还提高其运用能力和对图表变化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所以,应重视在综合实践中为学生提供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进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索性。
(二)结合数学题提问
数学题目不仅是知识载体,也是激发学生探索的起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结构与解决方法,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推理与思考能力的发展。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数学公式,还可以了解怎样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正方形卡纸,折叠出正方形,并提出正方形有哪些特征?以及如何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通过提出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轻松解决不同问题,这不仅提高其自信心,还增强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学题发问,以此问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是不相等的还是相等的?铁丝的长度单位是什么?计算面积时要用哪些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是什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而激发学生踊跃举手作答,这不仅营造非常活跃的课堂氛围,还提高对回答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对此应给每位学生提供表述答案的机会,这不仅锻炼它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利。
(三)引导学生之间互问互答
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很难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之间互问互答,这不仅提高其对提问、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还构建互动性课堂,从而在互动的氛围下学生乐于提问,并根据对方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通过自主解答和独立思考,能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及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解“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发给学生,引导他们结合人民币的颜色、面值互问互答,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投入到问答中表达想法,进而增强其表现力、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如:“如果小明需要支付 30 元,但只有 1 个 20 元、1 个 5 元、5 个 1 元纸币,怎样能最快地支付?”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此外,在互问互答环节加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不同问题的形成严谨的思维能力。
(四)构建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学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和写作,共同分享自己的解题方式与个人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协作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关注自己的解题思路,还可以借鉴他人优点,从而有效提高解题效率。
以《百分数》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前,教师就需要先将军诶百分数概念与计算方法,并通过简单例子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如计算百分数、查找公式、整理数据、演示汇报等。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在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助与启发下,进一步深化对百分数的了解。在完成小组活动后,教师可以让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总结,并鼓励其他学生提出建议或问题,通过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发现更多解题思路。另外,教师需要进行最终总结,根据学生解题过程与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展开教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总结
总之,教师授课时,应多多鼓励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并引导其解决问题,在不断解决多个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并懂得从不同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这不仅提高其智能水平,还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这些能力,能够轻松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逐渐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以此推动学生更加积极地解决复杂性、多样性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加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探索答案的自主性。在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J]. 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0(9):3465-3466.
[2] 马雪莲 .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J]. 文渊(小学版),2025(4):64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