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工程专业在农村污水治理中的关键角色与挑战

作者

李金顺

玉溪市江川区雄关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玉溪 652603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其含有的有机物、氮磷营养盐及病原体等污染物,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威胁,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农村污水治理已成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环境工程专业以解决环境问题为核心,在水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工艺优化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聚焦环境工程专业在农村污水治理中的关键角色,剖析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为完善农村污水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1 环境工程专业在农村污水治理中的关键角色

1.1 技术支撑的核心提供者

环境工程专业为农村污水治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是治理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核心力量。在基础理论层面,环境工程专业运用水污染控制原理,分析农村污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为治理技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农村污水 “水量小、水质波动大、分散性强” 的特点,环境工程专业研发并推广适合农村场景的治理技术,如小型人工湿地、一体化生物处理设备等,解决传统技术在农村应用中的 “水土不服” 问题。在技术应用层面,环境工程专业人员通过水质监测分析,确定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成分及浓度,针对性选择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技术。例如,对含磷量较高的农村污水,采用化学沉淀与生物除磷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有机物含量高的污水,则优化活性污泥工艺参数,提高降解效率。同时,环境工程专业推动新技术的本土化改造,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适合农村操作的实用技术,提升治理技术的可行性。

1.2 治理方案的科学设计者

环境工程专业在农村污水治理方案设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方案设计前期,环境工程专业人员开展详细的现场勘查,收集当地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人口分布等基础数据,结合污水排放量和水质特征,进行治理规模测算和布局规划。例如,在山区农村采用分散式治理方案,避免长距离管网铺设;在平原村庄则考虑集中处理模式,提高设施利用效率。方案设计过程中,环境工程专业坚持 “生态优先、经济适用” 原则,平衡治理效果与成本投入。通过多方案比选,选择技术成熟、运行稳定且维护简便的治理工艺,如 “预处理 + 人工湿地” 组合工艺,既满足排放标准,又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将污水治理与农村景观建设相结合,设计兼具净化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处理系统,实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 环境工程专业在农村污水治理中面临的挑战

2.1 技术适配性与多样性不足

当前农村污水治理技术存在适配性不足的问题,制约环境工程专业作用的发挥。一方面,现有治理技术多借鉴城市污水处理模式,难以适应农村污水水质水量波动大、收集难度高的特点。例如,城市常用的活性污泥法在农村易因负荷不稳定导致处理效果下降,而适合农村的低成本技术又存在效率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差异性大,同一技术在不同区域表现差异显著。环境工程专业虽已开发多种治理技术,但缺乏针对不同地区的标准化技术导则,导致技术选择存在盲目性。部分地区因技术选型不当,出现设施闲置或运行成本过高的情况,如北方地区冬季人工湿地处理效率大幅下降,而南方多雨地区则面临雨水冲击问题。

2.2 资金投入与成本控制压力

资金短缺是环境工程专业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的主要障碍。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初始投资,而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投入有限,难以承担规模化治理的资金需求。环境工程专业设计的优化方案往往因资金不足被迫简化,导致治理效果打折扣。例如,部分地区因资金限制取消预处理单元,直接影响后续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运行维护成本控制同样面临挑战。环境工程专业设计的精细化运行方案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农村地区缺乏稳定的运维经费来源,导致设施 “重建设、轻管理”。部分治理设施因缺乏资金进行定期维护,出现设备老化、效率下降等问题,影响环境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资金约束使得环境工程专业难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制约治理水平提升 [1]。

3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路径

3.1 强化技术创新与本土化适配

环境工程专业应加大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重点研发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率的治理技术,如新型生物载体材料、智能曝气控制系统等,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建立技术分类指导体系,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经济水平和污水特征,编制区域化技术导则,提高技术选择的精准性。推动现有技术的本土化改造,环境工程专业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实际需求,对技术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针对北方地区开发地埋式保温处理设施,解决冬季运行问题;为南方地区设计雨水调蓄单元,增强抗冲击能力。通过技术创新与本土化适配,提升环境工程技术在农村的适用性和有效性[2]。

3.2 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破解农村污水治理资金瓶颈。环境工程专业应积极参与政策研究,推动建立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分担” 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专项投入,设立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资金;通过PPP 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合理确定农民付费标准,引导村民承担部分治理成本。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环境工程专业协助建立资金监管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项目设计阶段进行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优化投资结构,避免过度追求 “高大上” 技术导致的资金浪费。建立运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将运维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充分发挥环境工程技术的治理效益。

3.3 完善管理体系与人才培养

环境工程专业应推动建立农村污水治理长效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协助地方政府制定治理设施管理办法,将环境工程专业的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管理中,实现从建设向运营维护的转变。建立 “专业公司 + 村委会 + 村民” 的协同管理模式,发挥专业公司技术优势和村委会组织优势,提高管理效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应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3]。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常态化培训,编写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和操作手册,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技能。

结论

环境工程专业在农村污水治理中承担着技术支撑、方案设计和全程管理的关键角色,是推动农村污水治理专业化、科学化的核心力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环境工程专业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资金投入短缺和管理体系不完善等挑战,制约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应对这些挑战,需要环境工程专业强化技术创新与本土化改造,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并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多方协同努力,将环境工程专业优势转化为农村污水治理实效,推动农村污水治理从 “有没有” 向 “好不好” 转变。未来,随着环境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治理体系的日益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将在农村污水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席旭军.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中收集的难点与对策[J]. 中国市政工程,2025, (03): 80-85+187.

[2] 马凤伟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研究 [J]. 清洗世界 , 2025, 41(05): 159-161.

[3] 杜亚丽 . 新形势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化措施探究 [J]. 环境与生活 ,2025, (03): 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