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普通高中“1+N智慧劳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作者

刘爱兵

漯河市召陵区实验高级中学462300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4 年度一般课题,课 题 名称《普通高中“1+N智慧劳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编号:2024YB1151 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1+N智慧劳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课程模式旨在通过融合传统劳动教育与现代科技元素,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以及创新精神。本研究将深入探讨“1+N智慧劳育”课程的开发理念、实施策略等方面,以期为普通高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高中;智慧劳育;课程

“1+N智慧劳育”中的“1”代表基础的劳动教育,它涵盖了手工实践、集体劳动、种植劳动等传统劳动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以及坚韧不拔的劳动精神。而“N”则代表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多元化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一、“1+N智慧劳育”核心概念界定

“1+N智慧劳育”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核心概念在于将高中劳动教育作为核心“1”,并围绕这一核心,引入多样化的“N”来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具体而言,“1”即高中劳动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的基础平台。而“N”则包含两层深刻含义。它代表着劳动教育的多元化实施方式,既包括运用智能技术实现的智慧劳育,也涵盖传统的劳动教育实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全面的劳动教育体系;“N”还指劳动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等融入劳动教育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技意识,更在劳动实践中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这一模式强调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技术,推动劳动教育环境、理念、功能及形式的智慧化转型,旨在通过劳动与智慧的深度融合,培育具备劳动智慧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

二、普通高中“1+N智慧劳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要点

(一)课程目标

在“1+N智慧劳育”的课程开发框架下明确两个核心目标方向,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劳动教育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创新精神。从传统劳动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注重通过手工实践、集体劳动、种植劳动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以及坚韧不拔的劳动精神。例如,在集体劳动中,学生学会团队协作与分工,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责任感;在种植劳动中,他们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理解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不易,进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智慧劳动教育方向的课程目标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情感品格、精神品格与创新创造意识、能力。在这一方向上,我们依托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劳动课程,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更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2]。

(二)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充分结合了普通高中传统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智慧劳育的课程开发目标,精心制定了五个方面的劳动课程内容,日常生活劳动、文化手工劳动、生产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与家庭责任感,如通过家务劳动、烹饪实践等课程,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并懂得感恩与付出。文化手工劳动则侧重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剪纸、陶艺等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鼓励他们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生产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培养,如通过种植养殖、小发明创造等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生产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性劳动则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培养,如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课程,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三)课程组织形式

在"1+N智慧劳育"课程体系建设中,以风筝制作为代表的文化手工劳动课程体现了劳动教育与智慧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理念。该课程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构建了多维度、立体化的课程实施路径。通过将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风筝的造型设计、色彩搭配、装饰图案等方面培养审美能力,同时融入中国传统风筝工艺、山水画艺术等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深入理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艺术追求,培育文化自信;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将现代科技元素融入风筝制作,如智能控制系统、新型材料应用等,既拓展了学生对现代航空科技发展的认知视野,又激发了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爱国情怀。课程还注重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参观航空科技馆、民俗博物馆等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特别是在校园劳动活动中,邀请家长共同参与风筝制作与放飞活动,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又创造了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四)课程评价

在构建“1+N智慧劳育”课程的全面化、系统化评价体系时,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劳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评价。这包括对课程教学的效果进行量化与质性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动态追踪与反馈。同时,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要有教师的专业评价,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以促进自我反思与相互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1+N智慧劳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普通高中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以及创新精神,更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孟云.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以劳育德的四维路径探索 [J]. 新智慧, 2023, (27): 52-54.

[2]吴春梅.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劳育的强化 [J]. 家长, 2023, (18): 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