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作者

刘超群

北京市八一学校 100000

一、引言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微观载体,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场域。在“双减” 政策深化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已从传统的环境布置升级为系统性育人工程。班主任作为班级文化的设计者、组织者与推动者,其引领作用直接影响班级文化的育人效能。当前,部分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理念滞后、方法单一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文化的浸润作用。本文立足新时代教育需求,结合最新政策导向与实践案例,深入探讨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多维引领路径,旨在为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班级文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二、价值引领:构建班级文化的精神内核

2.1 顶层设计:凝练班级核心价值体系

班主任需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与学生成长需求,提炼具有凝聚力的班级文化符号。例如,天津市实验小学滨海学校班主任以 “笋芽文化” 为核心,通过班名 “笋芽儿班”、班训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等具象化表达,将坚韧不拔的成长理念融入班级精神。这种价值引领不仅赋予班级文化独特标识,更通过班徽设计、班诗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班主任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结合地域文化与学科特色,构建兼具时代性与个性化的价值体系,使班级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共同体。

2.2 行为示范:塑造文化浸润的人格标杆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是班级文化最生动的教材。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指出,班主任需通过 “修身克己” 形成精细化管理思维,以自身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感染学生。例如,在班级卫生管理中,班主任以身作则参与劳动,或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帮扶,均能潜移默化地传递 “责任与关爱” 的文化基因。这种 “身教重于言教” 的引领方式,使班级文化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范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2.3 情感联结: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场域

班主任需通过共情式沟通构建师生信任关系。浙江某中学 “融光” 心育模式强调,班主任应关注学生心理需求,通过个性化评语、定期谈心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引入 “情绪晴雨表”“匿名树洞”等创新机制,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营造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这种情感浸润式引领,不仅有助于化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矛盾,更能激发其参与班级建设的主动性,形成 “以心换心” 的文化生态。

三、制度创新:夯实班级文化的实践根基

3.1 民主协商:构建刚柔并济的制度体系

班级制度建设需遵循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的原则。江苏某中学班主任通过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笋芽儿班规诀》,将纪律要求转化为朗朗上口的行为准则,既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制度执行中,班主任可引入小组积分制、流动勋章等激励机制,将常规管理与文化培育有机结合。这种民主协商式的制度设计,使班级文化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实现 “管” 与 “育” 的深度融合。

3.2 分层管理:激活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

班主任需通过岗位设置与角色分工,构建 “人人有责” 的管理网络。中国大学生在线建议,可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分配职务,如外向学生担任活动组织者,内向学生负责文化墙设计,使每个学生在班级中找到价值坐标。在分层管理中,班主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协作能力,例如通过 “班级小管家”“学科领航员” 等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这种立体化管理模式,使班级文化从单向灌输转化为多维互动,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3 动态评价:建立发展导向的反馈机制

班主任需突破传统评价的单一性,构建多元发展性评价体系。临沂第五中学通过 “荣誉护照”“班币奖励” 等量化工具,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纳入评价范畴,使文化培育成效可感知、可衡量。在评价过程中,班主任应注重过程性反馈,例如通过每周 “成长故事会” 展示学生进步,或利用电子班牌实时更新班级荣誉,形成 “以评促建” 的文化生态。这种动态评价机制,使班级文化从静态成果转化为持续生长的育人过程。

四、实践创新:拓展班级文化的育人场域

4.1 主题活动:搭建文化体验的多维平台

班主任需结合重大节庆与社会热点,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例如,在劳动节期间组织 “校园小工匠”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 “劳动创造幸福” 的文化内涵;在国庆节开展 “我与国旗同框” 摄影比赛,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些沉浸式活动不仅丰富班级文化的表现形式,更通过实践体验深化学生的文化认知。班主任应注重活动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形成 “一月一主题、一季一品牌” 的文化活动体系。

4.2 学科融合:挖掘课程育人的文化价值

班主任需整合学科资源,将文化培育融入日常教学。例如,在语文课中开展 “班级诗词大会”,在生物课中组织 “植物观察日记” 创作,使学科知识与文化育人有机结合。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通过知识迁移强化文化认同。班主任可联合科任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如 “班级文化探秘”“家乡文化研学” 等,构建立体化的文化育人网络。

4.3 技术赋能:构建数字时代的文化新生态

班主任需善用数字化工具创新文化建设方式。鑫源智慧校园案例显示,电子班牌可实时展示课程动态、班级荣誉与学生作品,使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化为多维互动。AI 技术的应用更为班级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例如通过 AI 生成个性化评语、智能编排值日表,或利用 AI 创作班歌、设计班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种技术赋能的文化实践,使班级文化从物理空间延伸至数字空间,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

五、结论

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本质上是教育者通过价值塑造、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构建具有凝聚力与生长性的育人生态。在新时代背景下,班主任需以文化人、以心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建设全过程,通过民主管理、活动创新与技术融合,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班级文化范式。这一过程不仅考验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更要求其具备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在传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升华,最终实现班级文化从 “形塑” 到 “内生” 的跨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 鹏 , 张 豆 豆 . 发 挥 文 化 引 领 作 用 促 进 班 级 建 设 [J]. 公 关 世界 ,2023,(07):120-121.

[2] 黄成年 . 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促进作用 [J]. 考试周刊 ,2024,(47):134-137.

[3] 王 艳 红 . 班 级 文 化 在 班 级 管 理 中 的 育 人 作 用 研 究 [J]. 科 技 资讯 ,2021,19(20):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