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厚覆盖层地基上重力坝防渗体结构优化及渗流特性分析

作者

王浩

211302198901140015

引言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逐步向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延伸,深厚覆盖层地基上的重力坝逐渐成为实际工程中的重要类型。与传统建于完整基岩上的坝体不同,深厚覆盖层地基由于其地质结构松散、渗透性强、力学性能差异大,极易在水力作用下引发渗漏、管涌等地基失稳问题,从而威胁重力坝整体安全。渗流控制问题已成为该类工程中设计与施工必须优先解决的核心环节。重力坝通常是建在基岩上,尤其坝体较高时,对地基的要求更高。在深厚覆盖层区域,要想实现坝体稳定运行,必须从防渗体结构形式、材料性能、构造布置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确保防渗措施与地基条件高度适配。本文以结构优化与渗流分析为研究核心,对重力坝防渗系统在深厚覆盖层地基环境中的适应性与高效性进行系统探讨。

一、防渗体结构类型与功能分析

在深厚覆盖层地基条件下,常用的重力坝防渗结构包括心墙防渗、帷幕防渗、斜墙防渗和混凝土面板等形式。不同结构形式在水头控制、渗流路径阻断与抗渗压力分布方面具备各自优势。其中,垂直心墙结构通过纵向贯穿覆盖层,有效切断主渗流通道,但其对地基沉降适应性差,易产生不均匀沉降裂缝。帷幕灌浆则以其施工灵活、成本可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但在覆盖层厚度较大或存在高渗透性砂砾层时,灌浆体连续性与密实性难以保证,存在潜在渗流隐患。斜墙防渗结构因其能有效延长渗流路径、降低水力坡降,被认为适用于覆盖层与基岩界面渗透性对比强烈的区域,而混凝土防渗板则常用于坝前浅层覆盖区域,兼具抗冲刷与抗渗功能。

针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功能对比,应根据具体地质条件与水力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选型。在深厚覆盖层地基上,单一防渗结构难以完全满足抗渗与稳定要求,复合型防渗结构应运而生。典型组合如“斜墙 + 帷幕”或“心墙 + 灌浆帷幕”,通过双重防线布置实现对渗流的多级控制,提升整体系统安全冗余度。

二、渗流场特征与结构响应关系分析

深厚覆盖层地基中渗流路径复杂,渗流方向性与非均质性明显,其水力梯度与孔压分布受防渗体结构形式强烈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可发现,不同结构布局下渗流场分布呈现出显著差异,防渗体周边为高压梯度集中区域,成为潜在渗透破坏起始点。结构优化的核心在于协调渗流路径与力学场响应,减少局部应力集中、水力冲刷以及不稳定发展对结构长期安全性的威胁。

在防渗结构优化过程中,需兼顾结构稳定性与渗流控制性能。结构布置不当易在高水头作用下引发边界渗漏、接缝失效等问题,甚至导致坝基整体渗透破坏。在深厚覆盖层上建设重力坝时,防渗结构与坝基间的界面连接性及应力传递机制需重点考虑。结构刚度过大易形成“刚柔不匹配”问题,导致结构开裂;而结构柔性不足则无法抵抗集中水力冲击与不规则渗流力量的持续作用。

为提升系统整体性能,应引入“结构 - 地基 - 渗流”三场耦合分析方法,通过模拟各阶段渗流演化过程及其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实现对关键节点的动态识别与风险评估。通过对渗流路径重构、结构节点加固与排水系统优化,增强系统调控能力,降低渗透破坏概率,并进一步提升防渗系统在长期运行中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三、材料性能匹配与施工技术保障

防渗体的功能实现不仅依赖结构形式设计,还与材料性能及施工工艺密切相关。材料方面,应选用高抗渗、高变形能力、高耐久性的材料,以适应深厚覆盖层下复杂水力条件。常用材料如膨润土、土工合成材料、塑性混凝土等,需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渗透性、压缩性及环境稳定性进行配比优化,从而确保其在高压水头与不均匀沉降环境中的长期性能稳定和抗渗能力。

在施工环节,需重点控制材料铺设连续性、接口封闭完整性与沉降适应性,尤其在施工缝与结构连接部位易形成渗漏隐患,应采用高性能密封剂与刚柔结合结构设计,确保密封性能和结构整体协调性。在深厚覆盖层中开挖与施工过程中,还需加强地基处理技术,如采用高压喷射灌浆、深层搅拌等方式改善地基强度与渗透性,同时实现与防渗结构之间的力学协同。此外,还需根据现场地质条件灵活调整施工组织设计,避免因突发性地质变化导致工程质量波动。

防渗体施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也至关重要,应建立多层级技术审核与过程监测机制,从材料进场、施工布置到最终检测验收均需严格执行标准化流程,确保每一道工序质量可控、可追溯。通过数字化施工监控系统,可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与数据化管理,提高施工质量与工程安全性,为重力坝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四、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结构适应性与风险控制

深厚覆盖层地基多呈现出软硬互层、强非均质、地下水丰富等复杂特征,严重制约防渗结构的稳定性与渗流控制能力。尤其在存在可压缩淤泥层、粉细砂层等高渗透地质单元中,结构可能在运行期遭遇非均匀沉降、局部脱空及渗透冲刷等不稳定状态,形成工程隐患。这些潜在问题不仅对重力坝的整体稳定构成挑战,也对渗流防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适应性要求。

为适应复杂地质环境下的稳定运行要求,应建立“工程地质—防渗结构—运行机制”一体化适应分析框架。首先在勘察阶段深入识别覆盖层厚度分布、渗透性差异与地下水运动趋势;其次在结构设计中引入适应性调节机制,如设置柔性连接节点、结构分缝与应力缓冲区,提升整体抗变形能力;再者在运行期强化渗流监测与结构响应评估,实时掌握系统健康状态。此外,可结合物联网与数据融合技术构建智能化监测系统,实现对坝基渗压、沉降、孔隙水压力等关键指标的实时感知,及时预警潜在风险。同时可采用反分析技术,基于监测数据反推结构性能演化趋势,指导运维与优化改造,提升结构全生命周期安全性,真正实现从设计适应性到运行安全性的系统闭环保障。

结论

深厚覆盖层地基对重力坝防渗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其结构设计与渗流控制必须充分适应复杂地质与高水头工况。通过系统分析不同防渗结构类型的适用性与渗流特征,可以得出:复合型防渗体系是提升工程抗渗能力的有效路径,结构与渗流场之间的耦合特性决定了工程的安全冗余度。材料性能与施工工艺是保障结构功能实现的基础,而适应性设计与智能监测技术是提高结构全周期稳定性的关键支撑。未来在工程实践中应不断推动防渗体设计的集成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构建“多维适应—全程控制—实时反馈”的防渗安全保障体系,以应对深厚覆盖层环境下更加严峻的渗透稳定挑战。

参考文献

[1] 白洋 . 深厚覆盖层上高面板堆石坝防渗墙应力变形特性及措施研究 [D].大连理工大学 ,2023.DOI:10.26991/d.cnki.gdllu.2023.002861.

[2] 黄庆豪 . 基于 COMSOL 的深厚覆盖层混凝土坝基坝体流固耦合规律研究 [D]. 新疆农业大学 ,2020.DOI:10.27431/d.cnki.gxnyu.2020.000252.

[3] 方光达 , 党林才 . 深厚覆盖层建坝成就及主要技术问题 [C]// 大坝安全与新技术应用.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2013:20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