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材料在水利水电给水管道中的应用

作者

于培龙

210106198205150010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多项社会功能。管道系统则是水利工程运行中的“血管”,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系统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长期以来,金属材料管道因制造成熟而广泛使用,但随着工程需求的复杂化和运行环境的多样化,其耐腐蚀性差、易结垢、重量大等缺点日益凸显,给工程的后期运维带来较大负担。在此背景下,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寿命长等特点的新型非金属材料逐步进入水利领域,并在实践中显示出显著优势。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型材料在水利水电给水管道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及其未来发展路径。

一、新型材料在水利给水管道应用中的发展背景

在当前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中央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振兴农业农村经济,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新时期发展农业的重要任务。伴随这一国家战略推进,水利基础设施面临升级扩容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在农业供水、市政给排水及水电站供水系统中,对于管道材质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低成本,而更强调其耐用性、安全性及环境适应性。传统金属管道在复杂地质环境中表现出腐蚀快、破损率高等问题,尤其是在水质波动、酸碱度较大的水域,其使用寿命和运行稳定性严重受限,维护成本亦随之显著提升,限制了其在高负荷工程中的长效使用。

与此同时,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也为水利工程材料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聚乙烯(PE)、聚丙烯(PP)、玻璃钢(FRP)、聚氨酯复合材料到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一系列高分子新材料,正在逐步替代传统金属材料进入主流应用视野。这些材料不仅具备较强的抗腐蚀能力和优良的机械强度,还能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柔性连接方式,显著提升施工效率与系统安全性。尤其是在大型水利水电项目中,新型材料的应用为工程节能降耗与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也满足了当前对智能化、标准化施工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新型材料的性能优势与适应性分析

新型材料管道的性能优势首先体现在其抗腐蚀能力强,能够在高湿、高盐、高碱等复杂环境中保持长期稳定运行。例如,HDPE 管材的抗化学腐蚀能力使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广泛应用,而 FRP 管道的耐压与耐磨性能则满足水电站高流速、大落差的输水需求。其次,轻质高强的特点不仅有助于降低运输与安装成本,还大幅提高了施工灵活性,对于山地、丘陵等地势复杂区域具有良好的适配性。

此外,新型材料在接口方式上的创新也是提升管道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以电熔连接、热熔对接、法兰连接等多样化接口手段取代传统焊接与螺纹接口,有效减少了因接口松动而产生的泄漏风险。另一方面,某些高分子材料还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可通过复合添加功能助剂实现抗紫外、防结垢、抗菌等多重特性,使其在城市管网、农村供水及水力发电项目中均具备广泛应用前景。

随着城乡建设,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管道业也迎来了春天,各种性能材质的给水管道层出不穷,金属管材存在着易腐蚀的缺点,而新型材料管材在城乡建设水利工程中、市政工程水利建设中、农田灌溉水利工程中用途非常广泛。这一现实表明,新型材料已不仅是替代品,更是水利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三、新型材料在典型水利场景下的实践应用效果

在高原、湿热、沙漠等特殊地理条件下,新型材料展现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例如在西南山区某小型水电站项目中,原设计采用钢管系统由于腐蚀严重频繁更换,后改用玻璃钢复合管道后运行稳定达十年以上,几乎无需大修,维护成本显著降低。同时,该类材料耐内压能力强,可满足不同扬程的供水需求,对于长距离供水与分区输水系统具有良好支撑作用。

城市水资源调度系统亦是新材料推广的重要阵地。在一些地下管网密集、施工空间受限的区域,采用柔性连接的新型塑料管材能够有效规避地下障碍,实现快速布管与在线维护,大大降低了对交通与市政运行的干扰。此外,部分材料还具备良好的水力性能,其内壁光滑、摩阻系数低,有助于提升管道输水效率与降低能耗,从而间接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行经济性。

在农田灌溉系统中,新型材料通过灵活组合与标准化预制件的应用,简化了水利渠系与输水网的建设程序,提升了抗震性能与运输便捷性,解决了传统明渠与混凝土管道易损耗、难维护等顽疾,提升了农村灌区运行效率与供水均衡性。由此可见,新型材料不仅优化了工程结构形式,也为不同规模与复杂程度的水利项目提供了更多可能。

四、制约因素与推广路径的探索

尽管新型材料具备诸多优势,但其在水利系统全面推广仍面临一定挑战。一方面,材料成本相较传统管道仍偏高,部分地区出于预算考虑倾向于选择初始投资较低的金属材料;另一方面,相关标准体系与质量监管尚不完善,不同企业生产的材料规格与接口方式不统一,易导致兼容性问题,影响系统集成效率与施工质量。此外,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与决策者对新材料的认知不足,依赖于传统施工经验,缺乏对材料性能的深入理解与工程应用信心,限制了其在设计环节的选型应用。因此,需加强新材料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技术规范制定,强化从设计—采购—施工—运维全链条的制度保障与监管协同。与此同时,政府层面可通过政策倾斜与财政支持推动绿色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优先采用,降低工程单位的应用门槛,提高工程整体可持续性。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水利水电工程能够更多的应用先进设备和技术,这不仅有效提升了人员工作效率,还给水利水电工程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新型材料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产物,理应成为智慧水利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未来,随着智能制造与材料功能复合化的发展,其成本可控性与功能多样性将进一步增强,为大规模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助力水利系统向更高效、更绿色的方向持续演进。

五、结论

新型材料在水利水电给水管道中的应用,正逐步展现其在耐久性、适应性、施工便捷性与运行经济性方面的系统优势。通过科学选材与工程优化配置,不仅可以延长管道系统寿命,降低长期维护成本,还能显著提升工程整体运行效率。尽管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成本与标准化方面的制约,但伴随技术迭代与政策引导,未来新型材料将在水利水电系统中实现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融合应用。实现从材料替代向系统优化、从工程构建向智能管理的转变,是推动我国水利现代化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全锋 . 水利水电工程输水管道安装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5,(12):1-3.

[2] 折发显 . 水利水电工程中长距离输水管道减压路径分析 [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20):126-128.DOI:10.15979/j.cnki.cn62-1057/s.2021.20.047.

[3] 周建敏 , 李祎楠 .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应用新型材料的可行性研究[C]//2025 年智慧城市建设论坛论文集 . 202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