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索
罗英
四川省屏山县锦屏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生活化教学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在分析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一、引言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要求
(一)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 “认识人民币” 时,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购物情境中,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并能进行简单的购物计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如在学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后,让学生测量家中客厅、卧室等长方形或正方形区域的面积,计算所需地砖的数量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
新课标注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 “统计” 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兴趣爱好等数据,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引入生活实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例如,在讲解 “百分数” 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应用场景,如商场商品的折扣(八折就是 80%)、饮料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果汁含量 30%)等,让学生先对百分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深入讲解百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构建生活场景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构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 “加减法的应用” 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 “超市购物” 的场景,在教室里摆放一些标有价格的商品模型,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进行购物计算。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
组织数学调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后,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家庭每月的用水量等。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制作成图表,不仅掌握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还能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通过数据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进行数学实验
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 “圆锥的体积”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通过用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容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比较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种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利用生活资源辅助教学
运用生活实物
生活中的许多实物都可以作为数学教学的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 “认识图形”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如长方体的包装盒、正方体的魔方、圆柱体的易拉罐、圆锥体的漏斗等,通过观察、触摸这些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同图形的特征,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场景
多媒体技术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为数学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视频,如在讲解 “行程问题” 时,播放汽车行驶、行人走路等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四)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家的水电费账单、购物时的价格比较等都涉及到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当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比如,学生发现自己家每月的水电费支出较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水电费的计算方法入手,分析可能导致费用高的原因,如电器使用时间过长、漏水等,并通过计算不同情况下的费用,提出合理的节约建议。通过这样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利用生活资源辅助教学以及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策略,能够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理解新课标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活化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让课堂走向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杨丽.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3)
[2]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徐荣梅.智力,2024(30)
[3]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探究. 郭轶财.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