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中防渗漏的施工工艺研究

作者

曹郁

370303197407267016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日益提高。然而,管道渗漏作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常常导致室内墙体受潮、地面损坏,甚至影响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给居民生活和建筑维护带来诸多不便与经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中的防渗漏施工工艺,找出渗漏根源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减少后期维修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结合实际施工情况,探讨防渗漏施工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方法。

一、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中常见的渗漏原因

(一)材料质量不过关

管道及相关配件的质量是影响渗漏的基础因素。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选用劣质或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管道材料,这些材料可能存在壁厚不均、抗压性能差、耐腐蚀能力弱等问题。例如,劣质塑料管道在运输或安装过程中易出现裂缝,而不合格的密封胶圈弹性不足,无法有效密封接口,在水压作用下极易发生渗漏。此外,材料的规格与设计要求不匹配,如管道直径、壁厚不符合施工标准,也会导致系统运行时因承受不住压力而出现渗漏。

(二)施工工艺不规范

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是引发渗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管道连接环节,若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对不同类型管道的连接方法掌握不到位,会导致接口密封不严。比如,钢管焊接时出现夹渣、未焊透等缺陷,塑料管道热熔连接时温度控制不当造成接口变形,都会使接口成为渗漏的薄弱点。管道敷设过程中,若未按设计要求进行固定,管道在水流冲击或外部荷载作用下会发生位移,导致接口松动。另外,管道安装坡度不符合规范,会造成排水不畅、积水淤积,长期下来可能引发管道腐蚀和渗漏。

(三)环境因素影响

环境因素对管道的稳定性也会产生较大影响。温度变化会导致管道热胀冷缩,若伸缩补偿措施不到位,管道会因应力集中而出现破裂或接口松动。在潮湿或有腐蚀性介质的环境中,管道外壁易受到腐蚀,逐渐变薄直至出现孔洞。土壤中的不均匀沉降也会对埋地管道造成破坏,使管道发生弯曲、断裂,进而引发渗漏。此外,施工过程中若遇到恶劣天气,如暴雨、低温等,会影响施工质量,例如低温环境下进行接口密封作业,密封材料的性能会受到影响,降低密封效果。

二、建筑给排水管道防渗漏施工工艺

(一)材料优选工艺

严格把控材料质量是防渗漏的首要环节。施工前,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使用环境,选择具有良好抗压、耐腐蚀、耐高温性能的管道及配件,优先选用知名品牌且经过质量认证的产品。对于塑料管道,需检查其外观是否光滑、无裂纹,壁厚是否均匀,同时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各项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密封材料如橡胶圈、密封胶等,应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老化性,且与管道材质相匹配。材料进场后,要妥善保管,避免日晒雨淋和机械损伤,防止材料性能下降。

(二)管道连接工艺

不同材质的管道应采用相应的连接方式,确保接口牢固密封。对于钢管,焊接时要保证坡口加工符合要求,焊接过程中严格控制电流、电压和焊接速度,避免出现夹渣、气孔、未焊透等缺陷,焊后及时进行防腐处理。塑料管道常用热熔连接和电熔连接,连接前要清理管道接口表面的污垢和杂质,热熔时要准确控制温度和时间,使接口处充分融合,冷却过程中避免外力干扰。金属与塑料管道连接时,应采用专用的过渡接头,防止因材质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接口渗漏。连接完成后,要对接口进行外观检查和压力试验,确保无渗漏现象。

(三)管道敷设工艺

管道敷设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在管道安装前,要对敷设路径进行清理,确保无杂物、尖锐物体等障碍物。对于明装管道,支架安装要牢固,间距符合要求,避免管道因自重下垂而产生应力。暗埋管道敷设在墙体或楼板内时,要做好预留孔洞和沟槽的处理,管道安装后及时进行固定,防止移位。排水管道的敷设坡度要准确,确保排水通畅,避免积水。在管道转弯、变径处,应设置相应的支吊架,以承受管道的局部压力。对于埋地管道,敷设前要对土壤进行处理,采用砂石垫层铺垫,减少土壤沉降对管道的影响,同时做好管道的防腐处理。

三、防渗漏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需从人员、设备、材料、方案四个维度严格把控。组织施工人员开展专项技术交底与培训,通过施工图纸解读、规范条款讲解及防渗漏工艺实操演示,确保其熟练掌握管道连接、密封处理等关键工序的操作要点。

对施工所需的套丝机、电焊机、打压泵等设备工具进行全面检查与调试,验证其性能参数是否符合施工要求,重点测试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施工质量缺陷。材料管控实行 “双验证” 制度:一是审查管材、管件、密封胶等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确认其型号、规格、性能指标与设计要求一致;

二是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样送检,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合格报告,严禁使用壁厚不达标、接口不平整或密封性能不合格的材料。结合工程实际制定详细施工方案,明确管道敷设坡度、支架间距、伸缩节设置等质量控制要点,标注各环节的责任人及验收标准,形成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施工过程提供明确指导。

(二)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需实施 “全过程监督 + 节点验收” 机制,确保每道工序符合规范要求。建立 “自检 - 互检 - 专检” 三级检验制度,工序完成后先由施工班组自检,重点检查管道走向、接口平整度等基础指标,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验收,验收通过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关键部位质量控制需聚焦三点:管道接口采用橡胶密封圈连接时,检查密封圈是否完好、接口是否紧密;采用焊接或热熔连接时,验证焊缝强度及熔接面均匀性;管道固定支架的间距需符合设计规范,支架与管道间的衬垫材料应具备防腐性能,防止管道因振动产生位移。隐蔽工程覆盖前必须进行专项验收,详细记录管道埋深、保护层厚度等数据,留存影像资料存档。

(三)施工后的质量检测

工程竣工后需进行系统性质量验证,确保给排水系统功能完好。通水试验需同时开启所有用水点,观察卫生器具排水速度、地漏排水坡度及管道排水通畅性,检查管道接口、存水弯等部位有无积水或渗漏。水压试验按系统分区进行,采用自动打压设备实时监测压力变化,对发现的渗漏点立即标记并制定修复方案,修复后重新试验直至合格。工程资料实行 “一户一档” 整理归档,包含材料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施工记录、试验记录表等文件,确保资料完整性与数据准确性,为后期维护提供可靠依据。

结束语

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中的防渗漏施工工艺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渗漏原因,采取材料优选、规范连接与敷设工艺以及加强质量控制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管道渗漏问题。在实际施工中,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不断优化防渗漏施工工艺,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新型防渗漏材料和技术,推动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曾 世 玉 . 浅 谈 信 息 化 技 术 的 水 利 应 用 研 究 [J]. 冶 金 管理 ,2021,No.425(15):147-148.

[2] 陈永涛 .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0,5(17):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