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特殊教育学校中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
王建新
邹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山东济宁 273500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和融合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中职教育已成为提升特殊学生综合素养与就业能力的重要路径。尤其在县域地区,特殊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关系到教育公平与社会包容。县域特殊教育的发展关系着特殊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研究县域特殊教育发展现状与策略,对于推动县域特殊教育发展、提升特殊学生生活技能和综合能力、促进特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县域特殊教育学校中职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展开系统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建议。
一、特殊学生职业教育的特点
特殊学生职业教育为特需学生提供一门特定的职业教学技能训练和工作技能训练课程,目标是帮助学习者独立生活,适应社会,获得一份有尊严的工作,从而进入社会。与普通职业教育相比,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职业教育关注个性化教学,分步进行教育,持续化帮扶,处理好教育与康复教育的关系、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提供的知识应适合学生的能力和理解力,采用结构化、可实践的教育模式,使用辅助器具及心理服务,实现学习效果及技能迁移的效果。
二、县域特殊教育学校中职教育的现状
(一)专业设置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
县域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是服务智障与孤独症的学生,有着显著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之间的差距,在此阶段所设置的特殊化课程主要以洗车、烘焙、蔬菜种植、园林园艺等为主,这种工作虽然简单易学,但是没有很好地贴合他们的能力水平。部分课程对于思考能力要求苛刻且步骤繁琐,以致不能将所有的课程全部走完;还有一些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及理解能力,但是又缺乏更高层次的技术延伸课程。造成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技术能力得不到同步发展。大部分课程属于“日常生活劳动”型,工作指向不明确,未能体现出“职业技能教育”的目的及等级要求。
(二)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不足,教学资源匮乏
现阶段县域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多由原来任教文化科目的教师负责,虽然有特殊教育知识基础,但这些教师大多并无职业教育经历和实际教学技能,往往凭借自身经验和主观臆断开展烘焙、园艺等教学,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缺乏行业最前沿的技术信息渠道。由于师资条件不足“双师型”,教学内容单一无法适应学员技能的提升。而且学校大多也没有配备足够的实验室、实验器材和辅助教学工具,只能依靠语言和图片的描述,而没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部分烹饪课程因缺少学习必备的工具和食材无法进行完整过程的学习,致使学生们手工操作能力提高慢。
(三)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衔接度不高
尽管县域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若干中职课程,但与本地就业市场的对接依然薄弱。多依靠学校的主观意愿安排,没有研究分析地区企业具体的工作岗位需求,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艺,很难适合工作场所的要求。例如,有的学院开设了陶瓷制作、刺绣等课程,可是由于该区域这样的产业不兴盛,因此完成学习要工作就难,只好回归家庭从事一些家务活,或者守在学校里做一些杂务。一些公司认为残疾人为工作对象,可能缺乏能力和才能,降低了他们寻找的范围。就业实践平台不足,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真实职业场景的机会有限,缺少锻炼职业素养与社会适应力的通道,这样使得教学和就业存在断层,对学生的自信更是有极大的影响,也削弱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与现实意义。
三、县域特殊教育学校中职教育的发展前景
(一)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拓宽技能培养方向
为满足培智类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课程体系应坚持“可操作、易理解、能就业”的原则进行优化设计。建议以“基本生活技能 +实用工作技巧 + 社交适应技能”组成课程序列体系。从个人卫生到简单劳作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可引入洗车服务、简单绿植养护、厨房初级操作、电商包装等操作性强、岗位需求明确的课程模块。某校联合社区开设“助洗服务”模块,让学生参与汽车外部清洁及泡沫洗车,并以这个作为目标并不断取得进步,逐渐建立自信心和社会责任心。对于部分有识读能力的学员,也可以采用信息科技化的手段进行辅助,如图形图像的制作或文字输入,为后期学员能够适应网络工作提前做好准备。通过区别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拓展特教学生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教育精准性和实效性。
(二)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服务能力
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是改善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实效的关键。应建立专职教师与行业人员“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方向转型。教师需在理解智障、孤独症学生认知模式的基础上,掌握岗位技能教学、行为引导及生活教育等综合教学方法。可通过本地人社部门牵头,引入行业企业参与师资培训,如汽修、餐饮、电商等领域的技术人员与教师结对,开展项目制教学实训。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远程支持 + 区域共享”师资支持体系,让县域教师获得来自市级甚至省级特教平台的课程教案、视频指导与线上答疑资源。校内还应设置专门中职课程教研组,围绕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教学策略进行周期性研讨,推动教学规范化与专业化。
(三)建立多元协作机制,拓展就业支持平台
实现特殊学生顺利就业,需要学校、政府、企业、家庭多方协同发力,构建闭环支持体系。县域学校应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联合社区、街道、残联等建立“助残就业联盟”,设立实训基地和辅助性就业岗位。例如某地学校联合餐饮企业设立“融合实训厨房”,学生由教师陪同参与分工明确的岗位实训,如洗菜、擦桌、传菜等环节,逐步建立工作纪律与职业习惯。同时引入“就业体验日”“企业开放课堂”等活动,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场景,增强职业认知。就业过程中,学校设立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建立学生能力档案、就业推荐册,协助家庭与企业沟通,进行过渡支持。对就业后学生应持续跟踪,协助解决岗位适应、情绪调节等问题,形成“教学—实训—推荐—跟踪”一体化机制,全面提高就业率与社会融入度。
结语:县域特殊教育学校中职教育的发展关乎特殊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反映了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的深层诉求。当前,该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面临师资、课程、资源、就业等多方面瓶颈。但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社会认知水平提升,特殊教育中职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未来应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精准对接,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作机制,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与服务效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职促融、以技立人”的教育目标,为特殊学生开启更加广阔的发展通道。
参考文献:
[1]曾华容.县域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探索[J].湖南教育(A版),2023(8):32-33.
[2] 陆雪英. 县域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及针对性研究 [J]. 课堂内外 ( 初中教研 ), 2023(2):140-142.
[3] 许小燕 . 奋进新征程 , 努力打造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县域样板 [J].现代特殊教育 , 2022(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