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声波回声探测技术的智能导盲棍设计与实现
姜永奕 年旭 蒋希卓
天津市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300240
一、引言
视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其中出行安全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导盲设备应运而生,为视障人士的出行带来了新的希望。超声波回声探测技术因其具有非接触式测量、精度较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在智能导盲设备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设计的智能导盲棍基于超声波回声探测技术,结合手环状振动反馈系统,为视障人士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出行辅助工具。
二、系统总体设计
智能导盲棍系统主要由超声波回声探测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手环状振动反馈模块以及电源模块等部分组成。超声波回声探测模块负责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信号,获取导盲棍与周围固体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信息;数据处理模块对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并根据预设的规则判断是否需要发出警报;手环状振动反馈模块根据数据处理模块的指令,通过手柄处的震动反馈带产生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振动,将障碍物信息反馈给使用者;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
三、核心技术原理
3.1 超声波回声探测技术原理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
的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能量集中等特点。超声波回声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信号的时间差来计算距离。当超声波传感器向周围空间发射超声波脉冲时,若前方存在固体障碍物,超声波会在障碍物表面发生反射,反射波被传感器接收。假设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v ,从发射到接收超声波信号的时间间隔为 t,则障碍物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d 可通过公式
计算得出。在本智能导盲棍中,选用高精度的超声波传感器,其工作频率为40kHz,可有效检测距离范围为 0 . 0 2 m - 4m,测距精度可达 ± 0 . 3 c m ,能够满足视障人士出行时对障碍物距离探测的需求。
3.2 手环状振动反馈系统原理
手环状振动反馈系统的设计旨在通过触觉反馈的方式,让视障人士能够直观地感知到障碍物的存在和距离信息。震动反馈带采用线性振动马达作为振动源,线性振动马达能够产生快速、精确的振动响应。数据处理模块根据计算得到的障碍物距离,控制线性振动马达的驱动电流,从而调节振动的强度和频率。同时,为了适应不同使用者的触觉敏感度,手环状振动反馈系统还设置了振动强度调节功能,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整振动的强度级别。
四、硬件设计
4.1 超声波传感器选型与电路设计
超声波传感器选用
模块,该模块由超声波发射器、接收器和控制电路组成,具有体积小、价格低、性能稳定等优点。HC - SR04 模块的工作电压为 5V,可提供 2 c m - 4 0 0 c m 的非接触式距离感测功能,最高测距精度可达 3mm。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触发信号产生电路和回波信号接收电路。触发信号产生电路由微控制器的 GPIO 口输出一个 1 0 μ s 以上的高电平脉冲,触发超声波传感器发射超声波信号;回波信号接收电路将传感器接收到的回波信号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输入到微控制器的外部中断引脚,微控制器通过测量回波信号的脉冲宽度来计算障碍物的距离。
4.2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数据处理模块以 STM32F103C8T6 微控制器为核心 STM32F103C8T6 通过 SPI 接口与超声波传感器进行通信,获取超声波信号的回波时间,并根据超声波传播速度计算出障碍物距离。同时,微控制器还负责对手环状振动反馈模块的控制,根据计算得到的障碍物距离信息,输出相应的 PWM信号来调节振动马达的振动强度和频率。此外,数据处理模块还预留了蓝牙通信接口,方便与智能手机等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实现更多扩展功能,如导航、紧急呼叫等。
4.3 手环状振动反馈模块设计
手环状振动反馈模块主要由震动反馈带和驱动电路组成。震动反馈带采用柔性材料制成,能够舒适地佩戴在使用者的手腕上,且在手柄处紧密贴合,确保使用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振动。驱动电路采用专用的线性振动马达驱动芯片,如 DRV2605,该芯片具有低功耗、高驱动能力、多种振动模式可选等特点。DRV2605 芯片通过 I2C 接口与 STM32F103C8T6 微控制器进行通信,接收微控制器发送的控制指令,从而驱动线性振动马达产生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振动。
五、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主要包括超声波信号采集与处理程序、手环状振动反馈控制程序以及系统初始化程序等部分。
5.1 超声波信号采集与处理程序
超声波信号采集与处理程序主要实现对超声波传感器回波信号的采集和距离计算功能。程序首先初始化超声波传感器的触发引脚和回波引脚,然后通过定时器产生一个 1 0 μ s 以上的高电平脉冲,触发超声波传感器发射超声波信号。在发射超声波信号的同时,启动定时器开始计时,当接收到回波信号时,停止定时器计时,根据定时器的计数值计算出超声波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间隔t,进而根据公式 d= vt/ 2 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为了提高测量精度,程序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并对测量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去除异常值。
5.2 手环状振动反馈控制程序
手环状振动反馈控制程序根据超声波信号采集与处理程序计算得到的障碍物距离信息,控制手环状振动反馈模块产生相应的振动。程序首先预设不同距离区间对应的振动强度和频率参数,然后根据计算得到的障碍物距离,查找对应的参数表,通过PWM 信号调节线性振动马达的驱动电流,从而实现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振动输出。同时,程序还设置了振动模式切换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按键选择不同的振动模式,如连续振动模式、脉冲振动模式等,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个人喜好。
六、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智能导盲棍的性能,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测试。实验环境选择在室内走廊和室外人行道等常见场景,模拟视障人士的出行环境。
6.1 测距精度测试
在不同距离处放置固体障碍物,使用智能导盲棍进行距离测量,每个距离点测量 1 0 次,记录测量结果并与实际距离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
的距离范围内,智能导盲棍的测距精度可达 ± 0 . 5 c m ,满足视障人士对障碍物距离探测的精度要求;在距离小于 0 . 5 m 或大于 3 m 时,由于超声波信号的衰减和反射特性变化,测距精度略有下降,但仍能满足基本的避障需求。
七、结论
本文设计的基于超声波回声探测技术的智能导盲棍,通过超声波回声探位实现对障碍物距离的精确探测,并利用手环状振动反馈系统将障碍物信息及时反馈给视障人士。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如提高超声波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增加更多环境信息识别功能(如识别楼梯、路口等),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智能化的导航和辅助功能,为视障人士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