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事故分析及安全智能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魏安吉
安徽省通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引言
建筑施工具有露天作业、多工种交叉、高空作业密集等特点,是安全生产风险较高的行业之一。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建筑行业的融合不断加深,为安全管理模式革新提供了可能。例如,某超高层项目通过部署智能监控系统,将违规操作识别效率提升 60% ,隐患整改及时率提高至 92% 。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建筑安全事故的内在规律,构建适配行业特点的智能管理体系,对于推动建筑安全管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筑安全事故类型及成因分析
1.1 主要事故类型及特征
1.1.1 高处坠落
作为建筑行业“第一杀手”,多发生于脚手架作业、临边洞口施工等场景。例如,某住宅项目外架搭设时因立杆间距超标,导致工人作业时架体坍塌坠落;部分工人图省事未系安全带,在临边作业时失足坠落。
1.1.2 物体打击
源于高空坠物、材料搬运失控等,常见于起重吊装、模板拆除环节。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中,塔吊吊装钢筋时因挂钩未锁死导致钢筋坠落,砸中下方作业人员;施工现场未及时清理的钢管被风吹落,造成路过人员受伤。
1.1.3 坍塌事故
包括深基坑坍塌、模板支撑体系失稳、脚手架垮塌等,后果往往涉及群体伤亡。某地铁站项目因基坑支护未按方案施工,遭遇暴雨后边坡滑塌,掩埋下方作业面;某厂房项目模板支撑立杆底部未垫木方,承重后沉降导致整体坍塌。
1.2 成因解析
1.2.1 人的不安全行为
施工人员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对象,其行为直接决定风险等级。一方面,一线工人多为农民工,安全培训覆盖率不足 50% ,对“四口五临边”防护、特种设备操作规范等认知模糊,存在“凭经验干活”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为赶工期强令冒险作业,或对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加剧了事故隐患。
1.2.2 物的不安全状态
设备、材料、防护设施的缺陷是事故发生的物质基础。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使用过期脚手架钢管、不合格安全网;施工电梯、塔吊等特种设备未按周期检测,制动系统老化、限位装置失效等问题长期存在;深基坑监测用的测斜仪精度不足,无法及时发现边坡位移异常。
1.2.3 理体系缺陷
安全管理制度“空转”是普遍存在的痛点:一是责任落实不到位,项目部虽设安全员,但多身兼数职,难以专注安全监管;二是隐患排查形式化,检查表“照搬模板”,对高风险环节漏检、错检;三是应急演练走过场,未针对本项目特点设计预案,事故发生后救援混乱。
2 建筑安全智能管理技术应用现状
2.1 实时监测与行为管控技术
物联网(IoT)感知网络:在脚手架立杆、模板支撑上安装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荷载变化;基坑周边布设位移计、测斜管,动态捕捉边坡变形数据;工人佩戴定位安全帽,通过 UWB 技术实现厘米级定位,进入危险区域时自动声光报警。某市政桥梁项目通过部署200 余个传感器,成功预警3 次支架沉降险情。
2.2 风险预警与预测系统
基于大数据平台整合历史事故数据、气象信息、施工进度等多维度数据,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例如,通过分析近5 年某地区建筑事故与降雨强度的关联,建立“暴雨 + 深基坑”风险矩阵,当降雨量达到阈值时,自动向项目推送“暂停基坑作业”预警;针对起重吊装作业,结合设备参数、构件重量、操作人员资质等数据,预测作业风险等级,高风险时强制要求总监旁站。
2.3 沉浸式安全培训技术
VR/AR 技术突破了传统培训的时空限制,工人可通过 VR 设备模拟脚手架坍塌、高空坠落等事故场景,感受违规操作的即时后果,强化安全意识;AR技术则能在实际作业场景中叠加“虚拟指引”,如在模板安装时显示立杆间距、扫地杆设置等规范要求,实时纠正操作偏差。
3 建筑安全智能管理体系构建框架
3.1 体系设计目标与原则
构建智能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风险可知、隐患可治、事故可防”,将事故发生率降低 50% 以上,重大事故零发生。体系设计需遵循三项原则:全员参与。覆盖从一线工人到企业总部的全层级,明确各角色在智能管理中的职责;数据贯通。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施工现场数据、企业管理数据、政府监管数据的互联互通;动态优化。基于实际运行效果持续迭代算法模型与管理流程,适配不同项目类型与施工阶段。
3.2“四层三机制”体系架构
3.2.1 智能感知层:构建全方位监测网络
人员监测:为工人配备智能手环,集成定位、心率监测功能,当心率异常时预警疲劳作业;通过人脸识别考勤,关联培训记录,无证人员禁止进入作业面。设备监测:在塔吊、施工电梯等设备上安装运行状态传感器,实时采集转速、荷载、温度等数据,预判机械故障;对脚手架、模板支撑等临时设施,布设倾角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监测变形与承重。环境监测:施工现场部署微型气象站,监测风速、雨量、温湿度;在深基坑、高边坡区域安装视频监控与位移监测设备,结合地质数据评估坍塌风险。
3.2.2 数据处理层:搭建一体化数据平台
实时数据:包括监测设备采集的动态数据,如工人位置、设备状态等,更新频率为秒级;静态数据:如施工图纸、安全方案、人员资质等,作为风险评估的基础依据;关联数据:对接气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数据,引入历史事故案例、行业安全标准等外部信息。平台采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不可篡改,为责任追溯提供依据。
3.2.3 智能决策层:打造AI 驱动的“大脑中枢”
行为识别模型:对视频监控数据进行分析,识别违规操作并自动预警,风险预测模型:结合施工进度、环境参数、设备状态等,预测未来24 小时高风险作业点,生成《风险防控清单》;应急处置模型:事故发生时,自动调取周边人员位置、救援物资分布等信息,生成最优救援路线与资源调配方案,同步上报应急管理部门。
3.2.4 应用服务层:提供精准化管理工具
工人端:移动端APP 推送个人安全任务(如参加VR 培训)、实时风险提示(如“前方5 米为高空作业区,请注意防护”);项目部:PC 端管理系统展示“安全风险热力图”,高亮显示高风险区域,自动生成隐患整改单并跟踪闭环;企业总部:大屏可视化展示各项目安全状态,对连续预警项目发出约谈通知;监管部门:接入系统数据,对辖区项目进行安全评分,差异化开展监督检查。
结束语
建筑安全事故的防治需跳出“头痛医头”的传统模式,通过智能管理体系实现风险的精准管控。本文构建的“四层三机制”体系,将物联网、AI 等技术与安全管理深度融合,形成从风险感知到应急处置的全链条闭环,为解决人为失误、管理漏洞等痛点提供了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魏子涵 . 建筑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及控制措施探究 [J]. 房地产世界 ,2023,(08):106-108.
[2] 陈梦微 . 论高空坠落事故对建筑安全管理的影响与反思 [J]. 四川建材 ,2022,48(11):230-232.
[3] 苏展 . 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预警管理研究 [J]. 中华建设 ,2022,(1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