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情景教学的设计与效果研究
彭佳
安福县城南学校 343000
引言: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深入实施,核心素养成为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强调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中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六大核心素养,要求教学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往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学而不会用”,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化情景,成为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生活化情景教学通过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思维。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情景教学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真实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这种源于生活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提升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展示几种常见商品的价格标签(如铅笔0.8 元、橡皮1.5 元、笔记本 3.6 元),引导学生观察价格的特点,提出“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有什么不同?”的问题,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用小数计算总价或找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小数的意义,还能在真实交易情境中体会小数的实际应用,有效促进数学抽象与运算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生活化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结构,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与求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炼数量关系或空间结构,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这一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单元中,教师可以设计“电话套餐选择”的生活情景:提供两种不同的手机资费方案(如方案A :月租20 元,每分钟通话0.15 元;方案B :无月租,每分钟0.25 元),让学生思考“每月通话多少分钟时,两种方案费用相同?”通过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求解,学生掌握了方程的基本解法,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了数学建模的完整过程,增强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感。
(三)设计实践性任务促进探究学习
生活化情景教学不应止于情境的呈现,更应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深化理解,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指出,学习是通过经验的改造实现的,所以教师应设计需要学生亲身参与、调查、测量或实验的任务,使数学学习成为主动探究的过程。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可布置“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调查任务,学生需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信息并绘制条形统计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还经历了数据收集、分析与表达的完整流程,发展了数据分析观念和合作沟通能力,真正实现了“在做中悟”。
(四)融合跨学科内容拓展数学视野
核心素养强调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生活化情景教学可借助跨学科主题,将数学与科学、艺术、社会等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广泛适用性,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科学课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话题,引导学生探究圆形在滚动中的稳定性原理,通过制作不同形状(三角形、方形、圆形)的“车轮”进行实验比较,学生能深入理解圆的特征,还能在科学探究中体会数学在解释自然现象中的作用,实现数学与科学的有机融合。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情景教学的设计效果
(一)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生活化情景教学通过将数学知识置于真实问题背景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有用、数学好用”,学生在解决诸如购物计算、时间安排、路线规划等生活问题时,能够主动调用数学知识,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习惯,这种持续的应用实践,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敏感度和问题意识,使其不再将数学视为孤立的符号运算,而是作为解决生活问题的有力工具,从而真正实现数学价值的内化。
(二)有效促进数学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
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化情境中得以具象化,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直观体验,更容易把握概念的本质,比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通过分蛋糕、分水果等生活实例学生能直观理解“平均分”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避免机械记忆,这种基于情境的理解更具持久性和迁移性,有助于学生构建稳固的知识结构,提升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生活化情景往往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尝试不同策略解决问题,在模拟或真实的生活任务中,学生需要分析信息、制定计划、验证结果,这一过程锻炼了其综合分析与批判性思维能力,面对非标准问题学生更易产生创新想法,如设计个性化方案、优化计算路径等,从而在实践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核心素养中“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要求。
(四)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
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兴趣,当数学学习与他们的家庭、游戏、消费等日常经验相连时,学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内在动机,在轻松、真实的情境中,学生乐于参与、敢于表达,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建立学生对数学的正面态度,减少“数学难”“数学枯燥”的刻板印象,培养持久的学习热情。
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情景教学,是连接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现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通过基于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构建数学模型、设计实践任务和融合跨学科内容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深化概念理解、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并激发学习兴趣,未来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挖掘生活资源,优化情境设计,注重过程评价,推动小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转型,真正实现“为理解而教、为应用而学”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同桂 .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 [J]. 数学大世界 ( 下旬 ),2024(7).
[2] 刘占有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 2024.
[3] 周尤清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 [J]. 2024(19):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