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中儿童个性化表达培养

作者

宋洋洋

济宁市任城区南张刘前小学 272055

一、引言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专设 “批注策略单元”,凸显了批注式阅读在促进生本对话中的重要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多元对话过程,批注正是这一过程的具象化体现 [1]。

当前教学中,儿童批注常显 “标准化”“模式化”,难以展现独特思考。批注式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层次化阅读,其个性化表达是阅读深度的重要标志 [3]。儿童因自身差异对文本解读多元,如何培育这种独特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托部编版教材,结合相关研究,探索培养儿童个性化表达的策略。

二、儿童个性化表达培养的教学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儿童批注的个性化表达常受限于两种倾向:一是 “标准化批注”,学生机械模仿教师提供的范例,如仅在比喻句旁标注 “生动形象”,缺乏个人思考;二是 “碎片化批注”,批注内容零散,难以形成连贯的思维轨迹,如仅圈画词语却不说明理由 [4]。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教师对批注角度的引导过于单一。部分教师将批注方法简化为 “找好词好句”,忽视对 “疑问”“启发” 等多元角度的挖掘,限制了学生的表达维度 [1]。其二,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存在差异,统一的批注要求难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表达需求 [2]。其三,评价机制固化。以 “是否符合标准答案” 为评判标准,削弱了学生表达的自主性。

三、培养儿童个性化表达的教学策略

(一)多元角度引导,拓宽表达维度

批注角度的多元化是个性化表达的基础。部编版《牛和鹅》一文提供了五处批注范例,涵盖 “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 等维度。教学中可借鉴这一设计,通过三步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范例感知:让学生对比文中批注与对应文本,发现 “‘逃跑、掉、弄脱’等动词写出了恐惧”(评价式)、“为什么鹅不怕人?”(疑问式)等不同类型,理解批注角度的多样性。

自主尝试: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中,鼓励学生从 “词语理解”“句子含义”“主题思考” 等角度自主批注,如针对 “豁虎跳” 标注 “这是什么动作?”,或针对结尾标注 “‘窝囊’其实是成长的印记”。

分类梳理:利用 “交流平台” 总结学生的批注角度,如将《爬山虎的脚》的批注归纳为 “描写手法”“生长特点”“作者情感” 等,让学生看到差异的价值。

(二)情境化教学,激活表达欲望

情境能搭建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桥梁,使批注从 “任务式书写” 转化为 “情感化表达”。在《爬山虎的脚》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爬山虎攀爬的视频,再带领学生实地观察,让学生在批注时自然联结直观体验,如 “触须像小手一样牢牢抓住墙壁,真神奇!”。

对于叙事性文本,可采用角色扮演情境。在《猎人海力布》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后批注,如扮演海力布的学生可能批注 “‘我可以发誓’这句话体现了他的坚定”,而扮演村民的学生可能批注 “如果我是村民,会相信他的话吗?”[2]。情境的代入使学生的表达更贴合自身情感体验,避免空洞化。

(三)合作互动,深化表达深度

合作批注能通过思维碰撞激发新的表达灵感。具体可采用 “组内互议 — 全班分享 — 二次批注” 的流程:

在《牛和鹅》“被鹅袭击” 片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批注,如 “‘又哭又叫’写出了慌乱”;随后小组交流,有学生可能补充 “我觉得‘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更能体现狼狈”;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他人观点完善批注,形成 “动词 + 细节描写共同表现恐惧” 的深度表达 [3]。这种互动既尊重了个体差异,又促进了表达的完善。

(四)差异化评价,保护表达个性

评价应聚焦 “思维过程” 而非 “结果对错”。可采用 “星级评价” 机制:基础星(批注有依据)、提升星(角度独特)、创新星(有个人创见。如对 “鹅的眼睛有问题吗?” 这类疑问式批注,即使与文本主旨关联不大,也可给予 “提升星”,鼓励其好奇心。

同时,建立 “批注成长档案”,收集学生不同时期的批注,如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与《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批注对比,让学生看到自身表达的进步。教师的评语应具指导性,如 “你注意到了‘仰起头望着天花板’的细节,若能写写这一动作背后的心情会更棒”[2]。

四、实践案例:《牛和鹅》的个性化批注设计

以部编版《牛和鹅》第二课时为例,教学目标设定为 “通过批注体会‘我的心情变化,促进个性化表达”。具体环节如下:

自主批注:聚焦 “被鹅袭击” 段落,要求从 “动作描写”“心理感受”“联系生活” 等角度任选其一批注。学生呈现出多样表达:“‘咬住衣襟’让我想起被小狗追的经历,太害怕了!”(联结生活)、“为什么‘我’不反抗?”(疑问)[3]。

互动分享:采用 “批注漂流” 方式,学生在他人批注旁写下回应,如针对 “不反抗” 的疑问,有学生回复 “因为当时吓呆了,就像我被批评时说不出话”[1]。

总结提升:教师提炼学生批注中的共性与差异,强调 “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说出你的理由就是好批注”。

课后延伸中,让学生用同样方法批注 “金奎叔赶鹅” 段落,发现学生批注角度明显丰富,如 “‘轻轻地提’写出了金奎叔的从容”“鹅的害怕和之前的嚣张对比真有趣”。

五、结论

批注式阅读中儿童个性化表达的培养,本质是尊重阅读的自主性与思维的独特性。通过多元角度引导、情境化激活、合作互动与差异化评价,能让学生在批注中 “敢表达、会表达、善表达”。正如研究指出的,批注式阅读的价值在于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层次化阅读以及在阅读中思考与感悟并进行适当的表达”,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儿童语文素养生长的生动体现。

参考文献

[1] 谢玥 . 聚焦批注,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 部编版小学语文批注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 [J]. 小学阅读指南 ( 高年级版 ) . 2020 (07) :35-36.

[2] 孙光辉. 批注式阅读,点亮小学语文课堂 [J]. 小学阅读指南( 低年级版). 2025 (08):86-88.

[3] 肖平华. 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 ——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牛和鹅》为例 [J]. 生活教育,2020 (6):84-87.

[4] 汤政惠 . 批注式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J]. 读・写・算,2025(20):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