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患者放血拔罐联合心理干预的临床研究
贾苗苗 李洁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00
引言
带状疱疹的主要特征是沿单侧神经节段分布的红斑、水疱与剧烈神经痛,老年人与免疫力低下者为高发群体。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止痛药及神经营养剂治疗,但部分患者仍存在疗效不理想或后遗神经痛持续的问题。传统中医认为本病属“缠腰火丹”或“蛇串疮”范畴,多因肝火旺盛、气血瘀滞所致,强调外治与情志调护并重。放血拔罐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具有疏通经络、祛瘀止痛的作用,配合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整体效果。本文通过临床实践探讨该联合疗法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的临床价值与作用机制。
一、带状疱疹的病理机制与传统治疗局限
带状疱疹发病机制主要与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在体内潜伏与再激活有关,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沿感觉神经向外扩散,导致皮肤与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其疼痛并非局限于皮损部位,更与神经损伤、炎性介质释放等多种机制相关,具有持续性、灼烧感及阵发性剧痛等特点。传统西医疗法虽能有效控制病毒复制,但对疼痛缓解和情绪稳定作用有限。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失眠、抑郁与社交障碍。部分患者在接受抗病毒药物和镇痛药物治疗后,仍存在复发率高、症状迁延的问题,显示出单一疗法的局限性。
在中医视角下,带状疱疹多由肝郁化火、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引起,强调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与情志调摄的治疗原则。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畅、气机不调易引发内热外溢,从而导致“毒邪外发”。但当前中医临床干预中,部分治疗方法局限于口服中药与局部熏洗,忽视了以拔罐、刮痧、放血等为代表的外治法以及心理因素的综合干预,导致整体疗效不足、病程延长,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因此,急需探索以中医特色技术与现代心理干预融合的新型治疗方案,以提升治疗广度与深度,增强综合治疗的科学性与个体适应性。
二、放血拔罐干预机制与治疗效果观察
放血拔罐是一种通过刺激局部毛细血管、调整气血运行以达到祛邪止痛目的的中医传统外治法。临床上多选取皮损周围或经络穴位区域进行快速刺络放血,再辅以罐具负压吸附,加速淤血排出,具有快速止痛、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的多重效应。治疗过程中,疼痛感可明显减轻,皮疹干燥结痂加快,显示其对减缓炎症、调节免疫与促进愈合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负压作用还能激发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代谢废物清除,提高组织修复速度。
在实际操作中,应注重选择穴位的针对性,如阿是穴、夹脊穴、阳陵泉等区域常用于缓解神经痛、调节气血运行。针对个体差异,操作人员还应根据患者体质与皮损部位灵活调整放血量与拔罐时间,避免创伤性过大或刺激不足。针刺点出血量应控制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以达到“微创放血、以毒攻毒”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所观察的 60 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后者在常规基础上加用放血拔罐干预。结果显示,联合组在疼痛评分(VAS)、皮疹恢复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放血拔罐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和效果稳定性。
三、心理干预对疱疹患者情绪调节与疗效促进作用
带状疱疹不仅是一种皮肤病,更是一种伴有持续性神经疼痛的慢性应激状态,许多患者因剧烈痛感、皮疹外观与康复缓慢而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生活状态。心理干预的核心在于通过有效沟通、情绪疏导与认知重建,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信心与自我调节能力,从而间接提升生理恢复进程。特别是在中老年群体中,情绪波动对神经系统状态影响更为明显,强化心理干预已成为提高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
干预措施包括定期心理咨询、团体支持性交流、音乐放松训练与疼痛管理教育等,尤其强调医患关系的信任建立与个体化情绪管理方法的传授。在本研究的联合干预组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主观满意度和依从性,心理状态评分(SAS/SDS)呈现明显改善,睡眠与食欲等综合指标也随之上升,进一步印证了心理因素在病情缓解中的调节效应。临床过程中观察到,心理状态良好的患者在疼痛主观感知和病情进展控制方面均表现更优,说明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生理辅助功能。此外,研究还发现,心理干预不仅改善患者对疼痛的主观体验,还可能通过影响内源性镇痛机制如内啡肽释放,间接降低疼痛敏感性。这种身心一体的调控策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符合现代医学“整体康复”趋势,值得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
四、中西结合治疗模式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中西医融合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方向,尤其在带状疱疹这种既有病毒感染性质,又有慢性疼痛特征的疾病治疗中,更需多手段、多层次的干预策略。本文所提出的放血拔罐联合心理干预模式,正是在中医“调气血”与现代医学“调心理”的双重思路下构建,具有较强的临床适应性和可推广性。
从实际疗效来看,该联合模式不仅能快速控制症状,还能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概率,提升整体康复质量。而在治疗体系构建中,也需加强治疗流程的标准化与个体化兼容,如对拔罐位置、频率、放血量与心理疏导内容进行细致规范,以实现安全、有效的可持续治疗。同时,医务人员需接受跨学科训练,掌握一定心理评估技巧与沟通能力,以确保干预措施的全面落实。
推广此模式还需注意病人文化接受度与医疗资源配置平衡,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适度简化技术路径、提供适配操作手册与病例评估参考,将有助于该疗法的广泛落地,进一步提升带状疱疹综合防治能力。
结论
带状疱疹的治疗需突破单一手段的局限,通过中医特色技术与现代心理干预手段的有机结合,实现从“病”到“人”的全面调控。放血拔罐能够有效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而心理干预则有助于情绪稳定与行为依从,二者联用在临床中展现出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研究表明,该联合干预模式在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皮疹恢复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长周期的系统研究,优化技术参数与干预流程,以推动带状疱疹治疗的科学化与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雪敏 . 刃针结合拔罐放血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4.DOI:10.26988/d.cnki.gcdzu.2024.000087.
[2] 梁兴禹 . 杨氏药线灸干预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的非劣效性临床试验研究 [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4.DOI:10.26988/d.cnki.gcdzu.2024.000297.
[3] 孙晓彤 . 铜砭循经刮痧对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4.DOI:10.27127/d.cnki.ghlzu.2024.000030.
[4] 吴婵 . 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伴便秘的临床观察 [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4.DOI:10.26973/d.cnki.gbjzu.2024.0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