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区基层信访工作中的难点及解决方式探究

作者

姚耀杰

广东农垦红峰农场有限公司 广东茂名 525145

社区基层信访工作的核心难点集中体现于:利益诉求的高度多元化与复杂化显著提升精准识别与有效回应的难度;基层在资源配置与履职能力方面存在的客观瓶颈,制约矛盾调处与化解的实际效能;部分矛盾易于激化并呈现向上传导倾向,加大在社区层面吸附化解的挑战;现有工作方式中专业化水平的相对不足,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处理质效与群众公信力。针对上述难点,需构建多元协同化解机制,整合社区内外调解力量;强化资源下沉与赋能,提升基层队伍专业素养与响应能力;完善源头预防与风险评估体系,力争矛盾前端化解。

一、社区基层信访工作难点

(一)专业力量与复杂诉求间的结构性落差

信访工作队伍建设薄弱是核心掣肘。基层普遍缺乏专职信访干部,现有人员常被繁复的行政事务所裹挟,难以专注于信访业务的深耕。业务素质与政治敏锐性不足,使其面对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且常夹杂着历史与现实纠葛的利益诉求时,精准识别与有效回应能力显著不足。这种专业能力的结构性欠缺,使得基层在面对新型社会矛盾时,常感力不从心,难以满足新时期信访工作对专业素养的高要求[1]。

(二)信息孤岛与协同梗阻的排查困境

矛盾纠纷排查渠道受阻,形成关键瓶颈。信访工作高度依赖辖区单位、社区居委等主体的协同配合与信息共享。现实困境在于,部分单位对此重视不足、责任缺位,信息反馈严重滞后甚至完全缺失,导致出现上访者已“赴省进京”而基层仍毫不知情的极端被动局面。排查工作流于形式,信息渠道严重淤塞,使得大量矛盾无法被及时捕捉、有效干预,错失源头化解的黄金窗口期。

(三)考核异化与权责失衡的机制扭曲

现行信访工作考核机制存在显著错位与权责失衡。考核标准往往片面强调“控制上访数量与人数”,却忽视地区差异、问题成因及基层整体工作实效。这种“唯数量论”的导向迫使基层将工作重心异化为不计手段地“阻访”、“截访”,甚至违背《信访条例》精神压制群众合理诉求表达。更深层矛盾在于权责配置失衡: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职能部门常将矛盾向基层推诿,而基层却缺乏解决问题的实质权限与充足资源,“小马拉大车”现象普遍,导致问题层层转办却解决率低下,矛盾在推诿中不断发酵升级。

(四)法治意识薄弱与路径依赖的双重夹击

信访法规宣传普及严重不足,加剧工作难度。基层未能有效落实普法责任,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路径依赖依然顽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氛围尚未形成。与此同时,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信访功能定位存在根本性认识偏差:或将信访量简单等同于社会稳定系数,为“息诉罢访”不惜突破法律政策底线满足不合理诉求,形成恶性循环;或错误地将解决矛盾的责任完全推诿给信访部门,导致职能部门缺位,使本可在专业领域化解的问题积压升级为信访难题[2]。

二、社区基层信访工作中的解决对策

(一)锻造精干高效的信访专业队伍

信访工作的效能核心在于人。必须将高素质信访干部队伍建设置于战略高度,严格选拔政治立场坚定、纪律严明、作风务实、善解难题的骨干力量充实信访一线,充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活力。针对基层力量薄弱的问题,亟需依据辖区人口规模与矛盾复杂程度,科学配置足额专职信访人员,确保工作有人抓、责任有人担。

持续提升队伍专业素养是关键。需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学习培训与经验交流机制,将最新政策法规、矛盾调解技巧、心理疏导方法、应急处置能力纳入核心培训内容。通过强化政治责任与为民服务宗旨教育,使“群众利益无小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切实成为纾解民困、维护稳定的中坚力量。

(二)构建坚实有力的财政保障体系

信访工作的顺畅运转离不开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撑。必须将信访部门基础建设提升到新高度,大幅增加财政投入,彻底改善信访接待环境。重点在于升级办公硬件:配齐必需的接访劝返专用车辆,更新换代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录音录像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确保信息传递高效、档案管理规范 [3]。

经费保障需制度化、刚性化。必须将信访部门的日常办公经费及处理信访事项的专项业务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合理提高一线信访人员的岗位津贴与补贴标准,体现职业关怀。尤为重要的是,设立并规范管理“信访特困救助专项资金”,建立健全涉访特困群体救助制度,为处置突发性信访事件、解决上访群众的燃眉之急提供及时有效的经济支持,彰显制度温度。

(三)打造多元协同的矛盾调处网络

化解矛盾的核心在于构建畅通高效、多元参与的排查化解渠道,形成“多方联动、分类化解”的强大合力。应以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为核心枢纽,有效整合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社情民意直通车、政协委员联系机制等制度资源,同时激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编织一张覆盖广泛、反应灵敏的基层矛盾调处网络。

深耕党代表联系群众阵地,规范化设立基层党代表工作室,承担日常接待、记录、意见汇总转办等职责。围绕“知党情、听民意、解民忧、促和谐”目标,制定并公示党代表接访日程。对群众反映事项,能当场答复的即时办理;需协调的,迅速对接职能部门,原则上 7 个工作日内反馈;确属复杂难题,耐心说明缘由并持续跟进,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激活群团组织维权调解功能,强化基层工会、共青团、妇联与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的协同作战能力。妇联组织应持续开展妇女维权、反家暴宣传、家庭教育指导,积极参与家庭纠纷调解,提供专业心理疏导和家庭关系修复服务,以家庭和睦促社会和谐。基层工会需创新维权机制,与劳动监察部门紧密协作,高效受理职工诉求,整合力量完善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加大劳动法律法规监督执行力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4]。

(四)深化法治引领与源头治理

破解“信访不信法”困境,必须将法治思维贯穿信访工作始终。加大《信访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常态化、精准化宣传力度,引导群众依法、理性、有序表达诉求,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氛围。坚决纠正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的认识偏差:既要避免将“零上访”作为唯一目标而突破法律政策底线“花钱买平安”的短视行为,更要杜绝将信访视为“筐”、将矛盾解决责任简单推给信访部门而致职能部门缺位的错误倾向。厘清信访部门“转办督办”与职能部门“依法处理”的权责边界,推动涉法涉诉信访事项依法导入司法程序,回归法治轨道解决。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基层信访工作当前面临的难点深刻反映社会转型期基层矛盾治理的复杂性。为有效破解困境,必须采取系统性对策,锻造精干高效的信访专业队伍是提升精准响应能力的根本;构建坚实有力的财政保障体系是支撑工作规范运行的物质基础;打造多元协同的矛盾调处网络是整合资源实现吸附化解的关键路径;深化法治引领与源头治理则是扭转路径依赖、回归依法治理轨道的治本之策。

参考文献

[1] 张克林 , 胡可东 . 教育治理视角下基层信访工作效能提升路径 [J]. 江苏教育 ,2025,(02):42-44.

[2] 刘梦琴 , 黄彦瑜 , 黄金燕 . 新时期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信访工作的趋势、路径与策略 [J]. 中国社会工作 ,2024,(34):26-27.

[3] 王生斌 , 郭芬 . 嵌入式发力:新时代社会工作赋能信访工作的构型特征和作用机制 [J]. 信阳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45(02):11-16+29.

[4] 王丹丹 , 兰清 , 肖丹 . 新时代背景下信访社会工作服务路径研究 [J]. 中国社会工作 ,2024,(3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