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
续好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8000
摘要:解决好各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相互结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任务。构建多层次立体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模式,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思政教育;措施分析
1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党员思政继续教育力度有待加大
一些高校在学生党建方面,往往是将时间与精力放在入党前教育上,而忽视了学生的继续思政教育。在继续思政教育中,忽视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不仅形式单一,而且内容枯燥,与学生的实际脱离,不接地气、口号化和走过场,导致学生党员对其厌烦甚至产生排斥情绪。
1.2 思政教育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问题
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不足。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学生进入大学就是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加强实践能力上,却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政课及通识课中,常常态度散漫或者出现旷课情况。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专业思政教育人才。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学生教育的多是专业课教师,尽管有部分思政课教师从事思政教育,但是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平时学生一旦出现思想或者心理问题,只能找专业老师开导。但是很多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有限,不能帮助学生处理思想问题;而思政课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思政课教师有限,又多上公共课,跟学生的联系不够密切,也不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脱节,没有系统可靠的知识传输途径。如今的大学生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脱离实际情况,不愿吃苦,从而导致很多大学生难以成为合格的应届毕业生。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思政教育多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2.1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提升教师自身思政素质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作为施教者,责任是培养人、塑造人,所谓立德树人。要承担起该责任,教师不仅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表达同样的观点:“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得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人格魅力体现为高尚的师德、深厚的学识、练达的人情、优雅的举止、儒雅的谈吐等,教师的这些人格魅力会通过教学实施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海伦·凯乐的成功除了自己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还得益于她的家庭教师沙莉文耐心细致地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古语有云:“千金易得,良师难求。”人生最大的幸事,莫过于得良师,遇良人,择良友。一个人所受教育,从启蒙开始,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只有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培养出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学生才能受益、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民族才有希望。
2.2 利用大数据平台从内容到形式改进思政教学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的目标不仅在于当下的知识学习与历史感受,更在于价值观上的持续改造。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
中国教育新闻网在谈到课程思政成效如何评价时,主张既要关注学生获得感方面的理性维度,也要关注发展持续性方面的实践维度。学生获得感方面的理性维度层面主要是从学生实实在在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考察,而评价持续性的实践维度层面,则要从学生价值观的长远改造进行考察。
为发挥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促进教师积极投身思政教学改革洪流,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必须纳入思政教学元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可以为构建高质量的多元评价体系提供突破和支持。科学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可以运用大数据来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透明度和精准性。为改进以前评价体系中主观随意性大、缺乏客观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等问题,可以利用大数据多样化、量大、真实、精准、价值性等特点,实现教育教学全程监测和多层级评价,挖掘零散和复杂数据中存在的价值信息,找寻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总结规律,形成改进思政教学和完善教学研究的科学依据。对所收集数据的经过深度提取和分析,可以形成有价值信息,应用于开展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
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多维度评价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2.3 发挥深度融合效应,提升教学实效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主要分为两大模块:一是专业课程教育,主要由任课教师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日常生活行为。前者为专业技能教学,后者为思想规划教学,两者只有同向同行才能完成对学生的教育。高校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机制,“跳出”思政搞思政。鼓励专业理论素养较高的专业任课教师课堂上积极融入思政教育,支持修养较强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适当上形势与政策课及专业理论课,形成兼具开放性和科学性的思政工作和专业课堂教学工作搭档体系,发挥协同联动效应。
结束语
百年树人,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思政教育在育德和教学生成人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全方位启动时间尚短、痼疾较重,师资力量较薄弱、教育观念更新慢、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不一而足。只有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各方共同努力和协同奋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教学效果,高规格完成“三全育人”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陶毅.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J].科学咨询,2022(13):3.
[2] 杨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2020.
[3] 张鸿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21,034(00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