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探究
徐倩
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 214000
人工智能主要是指传统产业与智能网络的有机融合,而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主要就是在教学中强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发挥先进技术的辅助教学价值,使得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各项技能开发的重要阶段。而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能够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若能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设计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基于互动教学工具,打造沉浸式音乐课堂
对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是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1]。而要想有效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教师就需要注重引入人工智能互动教学工具,依托智能音效合成与动画展示的功能,实现对生动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而使得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提升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苏少版三年级上册《歌表演(白鸽)》时,教师可以利用智能音效合成工具,生成多种与白鸽相关的音效,包括鸽哨声、翅膀拍打声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后,依托人工智能工具设问:“听,这是什么声音?让你想到了什么?”此时,有的学生可能说是鸽子的声音,有的可能说像是飞翔的感觉。而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白鸽》的伴奏,并引导学生跟随节奏,想象自己是一只正在飞翔的白鸽。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教师还可以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手势识别功能,模拟鸽子的飞翔动作,进一步加深其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并促使学生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沉浸式学习体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融合音画识别技术,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
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音画识别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逐渐发挥其优势。教师通过运用音画识别技术,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个性化成长方案进行制定,通过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与练习内容,进而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加以满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
如,在教学苏少版四年级下册《我们的田野》时,教师可以借助音画识别系统,为学生播放歌曲的音频,并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动作,以此判断学生对音乐的初步感受和理解。通过观察,可能会发现部分学生在听到歌曲旋律时,能够自然地随着节奏摇摆身体,而有的学生则较为拘谨,对音准的把握较为薄弱。此时,教师就可以针对音准把握能力薄弱的学生,利用音画识别系统中的音准分析功能,对学生的演唱进行实时分析,指出其音准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练习建议。系统还可以生成个性化的音准训练计划,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进行自主练习,逐步提升音准能力。而对于节奏感欠佳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利用系统中的节奏训练模块,设计有趣的节奏练习游戏。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节奏感。
三、巧用音乐创作软件,拓展智能化创编途径
音乐创作软件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工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创编属于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教师就可以强化对音乐创作软件的运用,通过让学生运用其对音乐进行创作与编排,进而使得学生可以轻松应对学习中的难题,进一步拓展智能化创编的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3]。
如,在教学苏少版五年级上册《樱花谣》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通过人工智能音乐分析软件,对《樱花谣》的旋律线条、节奏模式以及和声进行细致剖析。软件可以自动生成旋律图谱,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旋律的高低起伏,让学生直观看到音乐旋律的流动。节奏部分也可以通过动画形式展示,鼓点、镲片等打击乐器的模拟演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节奏的律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音乐软件,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拆解和重组。可以将旋律的不同部分提取出来,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乐器音色进行替换,观察音乐风格的变化。节奏部分也可以进行变速处理,让学生感受不同速度下音乐的情感表达。之后,让学生利用音乐创作软件,复刻歌曲的某个片段,或者基于软件的智能推荐,创作具有相似风格的新旋律,进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灵活运用,不但能够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能力。要想顺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教师就需要注重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巧妙运用,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倩茹 . 利用人工智能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索 [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09):107-111.
[2] 管慧卿 . 人工智能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小学电教 ,2023,(Z1):134-137.
[3] 徐 文 馨 . 人 工 智 能 技 术 下 小 学 音 乐 教 学 优 化 策 略 [J]. 科 学 咨询 ,2022,(24):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