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作者

张琴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漹城镇第三小学校  614199

对于小学数学的生活化建设,就是教师们在有效的组织中,指导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去探究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事物,并且把生活这一元素很好地融入到数学的学习里。小学数学的大体知识构架是较为简单的,许多学生可以在理论知识上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这几年国家缺少实践的人才,就导致了我国的一些相关行业和工作退步,也就没有取得进步。因此,国家决定开始以小学数学为基础来培育学生教学的生活化,来提升教学成果、教学水平,以及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所以,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的教学生活化而展开研究,并提出一些浅显的意见,以对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

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建设进行加强就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而言,小学的数学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基本上放弃了之前的应试教育以及灌输式教学,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得到了提升。而教育的下一个目标就在于分别从客观和主观上,对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加强,以强化生活化的教育。对于小学数学的生活化,首先要加强数学内容生活化的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不应该只是学习单纯的公式和数字。第一,教师们要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的把概念和知识转变成现实问题。当前小学生的记忆能力较强,他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牢记于心,但是却不能够合理地应用。其主要原因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注重概念化,却没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理解应用。因此,把概念知识转化为现实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概念,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也没有较多的阻力。第

二,老师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深入,去发现他们生活中的一些数学元素。

小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还不够健全,在学习中,他们只是根据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的。教师对学生生活里的一些数学元素进行深人挖掘,可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从而利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被概念和公式所束缚,可以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加强学生们的逻辑推理水平。

使用简单的生活元素来代替复杂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中的一些知识点还是不能够容易快速了解和吸收的,所以,教师要使用一些生活元素来代替较为复杂的知识,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够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标准,对于这项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几下几项:第一,教师要多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而且这些素材要是学生常看见却没够引起注意的。利用简单的转变,使学生更容易的学习知识。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元素来进行转变,例如,我们可以将树叶假设为秒,把小草假设为分钟,把花朵假设为小时,就可以得到推理1 朵花 =60 颗小草,1 颗小草 =60 片树叶,以这种简单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行转换,对于学生来讲学习新知识时相对容易的。第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利用生活元素进行转变的,教师应该考虑知识的应用和后续教学的关系,不要从单一的角度去触发,要以大局的角度考虑。

三、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是起转助的作用,要摒弃一些复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可以更好的建设小学数学的生活化,以及可以减少数学教学中的矛盾和冲突。第一,当前学生的思维并不是那么的简单学生们想到的内容会比较多元化,这也就为学生数学生活化教学开辟了途径,以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将各种生活元素融入在其中,来实现生活化的教学。第二,要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可以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建设小学数学的生活化,这是一件具有一些难度的工作,需要我们的长期坚持,才可以让学生具有生活化思维。所以,教师要不断努力,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探索研究,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要对一些特殊想法引起重视。利用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可以更有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工作,生活化的教学工作也是重点的教学工作,这关系到学生们的学习和发展。在日后的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多的完成知识知识传授。

四、结束语

本文对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的生活化建设展开研究,相对于过去,目前的生活化数学教学有了较大的提升,而且得到了非常积极的结果,获得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要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进一步的展开,以使学生更加习惯地去应用这种学习方式,切忌使学生沉浸在传统应试教学的恶性循环中,应努力加强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们在学习上获得更多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张金雨,新课程背景下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商,2014,07:227.

[2] 李道博.试分析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 [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118-119.

[3] 顾建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