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素质教育下的高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策略

作者

韩尚轩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130117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传统单一讲授模式难以满足当代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亦无法适应素质教育培养目标。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语文学科肩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重任。探究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多元化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突破现有教学瓶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核心素养。探究从教学情境构建、学科融合拓展及评价机制优化三方面入手,探讨高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有效路径。

一、构建多元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情境创设,通过构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富有人文气息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突破传统模式限制,教师应当结合文本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此类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更能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深层次理解,同时教师应善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借助影视资料等方式构建立体化学习场景。学习《沁园春·长沙》等现代诗歌时通过播放雨声背景音乐、展示意境图片或朗诵视频,营造诗意氛围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美,这种多感官参与学习方式能够有效突破文本阅读障碍,提升学生审美体验。

课堂活动组织应呈现多样化特点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空间,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打破传统满堂灌模式。朗诵比赛、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多方面能力,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学习《雷雨》时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选段,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人物命运悲剧,学习《蜀道难》时采用诗词飞花令游戏形式,既检验学生古诗文积累又激发竞争意识,这些活动不仅能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还能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习效果更为显著。教师还应注重课外拓展活动开展,组织参观博物馆、观看优秀影视作品等拓宽学生语文学习渠道,丰富学生人文体验使语文学习真正走出课本,融入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持久学习兴趣。

二、融合跨学科内容,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高中语文教学应打破学科壁垒主动寻求与历史、哲学等学科融合点,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挖掘文本蕴含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与艺术意境,引领学生建立完整认知体系。文学作品往往反映特定时代社会风貌,融入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环境与作者创作心境,同样文学作品中蕴含丰富哲学思考适时引导学生探讨其中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思辨能力与人文情怀。语文与艺术学科结合点尤为丰富,古典诗词意境与山水画相通,现代小说叙事与电影蒙太奇技巧相似,教师应当通过艺术作品欣赏帮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表达异同,提升文化鉴赏能力。跨学科教学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接触多元文化资源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国文学经典以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通过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对比研读,形成开阔文化视野建立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巧妙融入多学科内容构建立体化学习体验,先引入唐代历史背景知识介绍安史之乱前社会状况与李白仕途遭遇,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慷慨情怀。结合道家哲学思想讲解阐释李白追求超然物外、逍遥自在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体会潇洒旷达。在教学“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等名句时展示相关山水画作品与实景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描绘壮丽山水意境。与此同时播放根据此诗谱写古典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审美体验,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比较李白与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作品异同,探讨东西方诗歌表达方式与审美追求差异。鼓励学生查阅李白生平资料搜集整理其他作品,编辑小型李白诗集撰写读后感想,制作多媒体作品展示,通过多维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实现对诗歌文本更深入理解与把握。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应突破唯分数论模式,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考试成绩难以全面评估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状况,需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各方面表现均应纳入评价范围,可以采用学习档案袋方式记录学生阅读笔记、习作等,全面跟踪学习轨迹。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不同维度构建立体评价网络,评价内容需拓展至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

评价标准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起点水平、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评价方案关注进步幅度而非绝对成绩,避免简单评价与标签化倾向,注重发现闪光点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结果保持学习热情与自信心。

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雷雨》节选教学为例,应当实施创新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多维度发展,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问答测试而是设计情境性评价任务,如组织周家悲剧分析会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从鲁侍萍、周朴园等人物立场阐述见解,评价标准包括人物理解深度、语言表达准确性等多个维度。另设计创意评价项目《雷雨》改编方案,鼓励学生从小说、广播剧等不同形式对作品进行创造性转化,每位学生可选择擅长方向参与充分展现个性特长。评价过程中采用三方评议制:教师点评专业性,同学评价创新性,自我反思成长性形成全方位反馈。对基础薄弱学生重点关注其朗读台词情感把握进步,对文学素养较高学生着重评价其对悲剧冲突深层次解读,课程结束每位学生完成《雷雨》学习收获卡,记录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与情感体验,教师根据学生全程表现给予综合评价既肯定成就又指明方向,真正实现评价促进成长目标。

结论: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策略构建,需要教师从情境创设、学科融合、评价改革等多方面入手打破传统教学局限,通过构建丰富学习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意识,通过融合跨学科内容有助于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形成完整知识体系,通过优化评价机制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实现个性化成长。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反思调整,学校应提供必要支持,家长也需积极配合共同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舒霞 . 探究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J]. 好日子 ,2022(31):0133-0135.

[2] 张钰 . 高中语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 2025.

[3] 郭金梅 . 基于学科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3:79-81.

本文系 2023 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年度教育数字化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JS236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