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低段年级 “每日一故事” 课外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杨慧荣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城关镇太平中心小学 湖北襄阳 441500

在儿童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小学低段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夯实语言基础的重要使命。“每日一故事”课外阅读活动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精心设计的创新实践。通过精选适合儿童认知特点的经典故事,以每日浸润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故事的滋养中快乐成长,在阅读的海洋里扬帆起航。

一、在小学语文低年级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要性

(一)奠定语言发展基础

课外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点亮学生语言世界的明灯,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成长阶段,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如同一棵正在抽枝发芽的小树,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塑造的关键时期。通过阅读那些色彩斑斓的绘本、充满想象的童话故事、启迪智慧的科普读物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材料,学生们能够打开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

(二)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语感,简单来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感知力。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语言学习正处于基础阶段,系统的语感培养对于他们掌握语言规则、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包括诗歌、童话、寓言故事等体裁。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本,能够提供不同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意境美,从而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洞察力和审美感知力。

二、小学语文低段年级中开展 “每日一故事” 课外阅读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注重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平衡

在策划“每日一故事”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们首要关注的是如何确保活动的趣味性与教育性达到完美的平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从多个维度入手,精心规划,让每一个故事都能成为学生心中那颗璀璨的明珠。

以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这一阅读内容为例,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沉浸式教学方案。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精心设计的乌鸦玩偶或3D 立体图片,配合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提问学生“这只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紧接着,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组来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去模仿乌鸦思考时歪头的样子、尝试模仿乌鸦喝水时的动作。这种全身心投入的互动体验,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内涵。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STEAM 教育理念。

在故事讲解后,可以设置一个“创意解决方案”的头脑风暴环节,鼓励学生跳出原来固定不变的思维,提出各种可能的取水方法。随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科学小实验,让学生进行分组操作,他们将亲自验证“石子投入能使水位上升”的物理现象。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既巩固了语文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思维,实现了"1+1>2" 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晨读10 分钟”模式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这篇充满童趣的经典课文为例,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个环环相扣的晨读活动方案:

首先,教师用 2 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全文通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节奏和韵律,体会童话语言的魅力。比如读到“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时,可以适当放慢语速,让学生想象田野的景象。读到“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时,可以用上扬的语调表现小猴子的惊喜。

接着,用 3 分钟时间聚焦课文中的动词教学。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掰玉米 "、" 扛着往前走 "、" 扔了玉米 " 等动作描写,通过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让学生感受这些动词的生动性。

然后,用 3 分钟时间开展体验式学习。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到讲台前,模仿小猴子的各种动作:怎样" 掰" 玉米,如何" 扛" 着走,为什么要" 扔" 掉手中的东西。这种身体力行的参与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动词的含义,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作体验。

最后,用 2 分钟时间进行启发式提问。教师可以抛出“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手回家”这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明白 " 做事要专注 "、" 不能见异思迁 " 等道理,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设计“阅读存折”记录阅读

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以经典课文《坐井观天》为切入点,我们精心设计了一项富有创意的“阅读存折”计划。这个别出心裁的阅读记录本,将陪伴学生们开启一段美妙的课外阅读之旅。

每位同学都会获得一本专属的“阅读存折”,在参与“每日一故事”的活动时,可以详细记录下阅读日期、书籍名称,以及最打动自己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片段。这本小小的存折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记录工具,它更像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记录,学生不仅能培养出终身受益的自主阅读习惯,还能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性。当学生翻开自己的 " 阅读存折 ",看到密密麻麻的阅读记录时,那种成就感将成为激励他们继续探索书海的最大动力。

我们特别建议,在记录时可以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比如在读完《坐井观天》后,可以思考:“如果我是那只青蛙,我会怎么做?”这样的思考记录,将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真正实现从 " 阅读 " 到 " 悦读" 的转变。让这本 " 阅读存折 " 成为见证学生阅读成长的最美印记,陪伴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小学语文低段年级 " 每日一故事" 课外阅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热爱文学的种子。通过精心挑选的寓言故事、童话传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拓展了知识视野。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活动方案,让更多孩子在故事的海洋中快乐成长,让阅读的种子在童年时光里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李 海 英 . 小 学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的 指 导 策 略 [J]. 学 生·家 长·社会 ,2024,(48):59-60.

[2] 项玉山 .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的渗透途径初探 [J]. 试题与研究 ,2024,(35):88-90.

[3] 李梦超 .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