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建“三引领两融合”

作者

王域西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610063

摘要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建筑行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国有建筑企业面临“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不深、基层党建质量不均”等现实挑战。本文以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五冶集团)为实践样本,紧扣“两个一以贯之”要求,系统阐述“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与“体系融合、业务融合”的“三引领两融合”党建模式构建逻辑与实践路径。通过分析该模式在锚定国家战略(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凝聚思想共识(如员工行为准则)、建强组织队伍(创新“片区党支部”)、深化治理融合(制定“三清单一流程”)、赋能生产经营(开展“党建+安全”行动)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与量化成效——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5%以上、2021年净资产收益率居建筑央企施工类子企业第一,揭示党建政治优势向企业发展优势的转化机制。研究表明,“三引领两融合”模式是国有建筑企业破解发展难题、锻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为同类企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党建模式;三引领两融合;高质量发展;政治优势转化

一、引言

(一)政策背景与时代要求

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明确“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两个一以贯之,强调要“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国有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队”,国有建筑企业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使命,而党建工作作为国企的“独特政治优势”,如何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与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成为亟待破解的核心课题。

(二)行业痛点与研究意义

当前,国有建筑企业普遍面临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党建工作质量不均衡,受“项目点多面广、人员分散流动”行业特性影响,存在“党建上热中温下冷”现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党建与生产经营“两张皮”,融合机制不成熟,党建助力生产经营的举措缺乏创新与实效,未能有效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

作为国企政工岗位从业者,笔者结合中国五冶集团“三引领两融合”实践,深入剖析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落地路径。该研究不仅能推动填补国有建筑企业党建融合实践的研究空白,更能为同类企业提供可操作的工作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二、中国五冶集团“三引领两融合”党建模式的实践基础

(一)企业发展与党建工作概况

中国五冶集团作为建筑央企,业务覆盖工业建筑、市政工程、智能建造等领域,截至2024年,拥有在岗职工超6000人,其中党员占比38%;累计荣获“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等荣誉,形成“党建强、发展强”的良好态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面临“项目党建难统筹、党员管理难覆盖、党建成效难量化”等问题,为“三引领两融合”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现实需求。

(二)模式构建的核心逻辑

基于“资源基础观”与“组织行为理论”,“三引领两融合”模式以“培根铸魂(三引领)+赋能发展(两融合)”为核心逻辑:通过“政治引领定方向、思想引领聚人心、组织引领强队伍”,整合党建资源;通过“体系融合固机制、业务融合促实效”,将党建资源嵌入企业治理与生产经营,最终实现“党建优势→治理优势→发展优势”的转化闭环。

三、“三引领两融合”党建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三引领”,为高质量发展培根铸魂

1. 政治引领:锚定方向,扛起央企担当

(1)筑牢政治根基:建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第一议题”制度,通过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剧本杀”情景演绎等形式,全面提升党员“政治三力”。2024年开展政治学习150余场,覆盖党员干部3000余人次,确保“两个维护”落地见效。

(2)对接国家战略:响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组建党员带头的城市环境工程团队,打造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会场所在地——东安湖公园等标杆项目;围绕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战略,布局“两核两极四方多元”市场,承担河北雄安新区中央绿谷、广东肇庆金利高新区等重大项目,2024年区域市场订单占比持续走高。

(3)履行社会责任:在宜宾泸定地震、成都上海疫情等突发事件中,火线组建党员突击队23支,参与方舱医院建设、灾后重建,获“上海抗疫先进集体”荣誉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感谢信,彰显央企政治本色。

2. 思想引领:凝聚共识,激发内生动力

(1)分层开展主题教育: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开展“齐心向党、强企报国”建党百年活动,2024年覆盖全体员工;按季度印发《形势任务教育提纲》,通过“五位一体”宣传矩阵(报纸、官网、微信、视频、杂志等)解读行业趋势与企业战略,经调查,员工发展信心指数达92%。

(2)培育特色企业文化:围绕“以高质量发展铸就全产业链顶级服务商”发展战略,提出“以服务客户为己任,以客户满意为宗旨”的经营理念,引导督促全体员工不折不扣践行“忠诚、尽职、担当、有为”的行为准则,2024年企业文化认同度调研得分为4.8/5分。

(3)精准关心关爱:常态化开展员工思想动态调研,2024年解决办公环境改善、双职工子女托管等“急难愁盼”问题56件;疫情期间为封闭管理员工及家属协调物资供应,覆盖率100%,增强员工归属感。

3. 组织引领:建强队伍,夯实战斗堡垒

(1)创新组织架构:针对项目分散问题,建立“片区项目党支部”(如宜宾片区党支部覆盖21个项目),实现“项目建到哪里,党组织覆盖到哪里”;与业主、监理组建“联合党组织”,2024年四季度联合解决项目履约难题147个,项目交付率进一步提升。

(2)抓好“关键少数”:按“20字标准”选拔干部,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与经理“一肩挑”;建立“四好班子信息库”,定期评价班子“政治素质、经营业绩、团结协作、作风形象”,2024年优化调整班子12个,战斗力显著提升。

(3)建强人才梯队:坚持“党管人才”,2024年引进博士、“蓉漂计划”人才数量再创新高;构建“网格化培养体系”(党群管政治、人力管通用、专业系统管业务),将培养责任纳入考核,2024年开展干部培训80余场,确保全级次骨干人才覆盖率100%。

(二)深化“两融合”,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1. 体系融合: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统一

(1)完善治理机制:将党建写入公司章程,制定“党委讨论研究事项清单、总部决策清单、核心管控清单”三清单一流程,明确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权责边界,2024年党委会前置研究重大经营事项的决策合规率100%。

(2)优化考核体系:树立“全面业绩观”,将党建工作纳入各单位综合考核,与班子成员薪酬挂钩;引入目标管理,建立党建工作“分解-执行-督导-考核”机制,2024年党建考核优秀单位占比超90%,推动党建“化虚为实”。

(3)推进数字党建:将党建工作纳入企业信息化平台,实现“线上学习、业务培训、考核评价”一体化,2024年线上党建平台活跃度达90%,管理效率提升30%。

2. 业务融合:党建与生产经营互促互融

(1)“党建+”赋能生产:开展“党旗飘扬、党徽闪光”行动,在安全管理中推行“党员身边无事故”,2024年排查整改隐患230处,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在成本管理中强化监督,堵住“跑冒滴漏”,项目成本管理进一步优化,经验获上级中国中冶和行业协会持续推荐。

(2)项目党群文化定制化:实行“一项目一策划”,针对于民生相关的重点项目(如全国首个日处理2000吨的全地埋垃圾转运站——成都武侯垃圾转运站)定制党群工作方案,将党建、廉政、文化融入履约现场;2024年项目党群文化工作覆盖所有在建项目,推动打造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等精品工程,相关政研课题获多项荣誉。

(3)创新党建联建:与产业链伙伴开展“五联”(资源联享、党员联管、廉洁联控、队伍联训、活动联谊),2024年联合开展技能培训60余场,组织在全国各地开展企业开放日15次,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认可度。

四、实践成效与现存问题

(一)主要成效

1. 党建质量显著提升:中国五冶集团党委获评“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获成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

2. 企业发展效益跃升:2021-2024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5%以上,2023年人均产值、人均劳动生产率居行业顶尖水平;跻身“五特六甲”资质企业,成为西南地区唯一AAA信用建筑央企。

3.品牌影响力扩大:2024年品牌亮相央视54次、《人民日报》9次,“五冶速度、五冶服务、五冶品质”享誉业界,市场订单稳中有进。

(二)现存问题

一是基层党建均衡性不足,部分偏远项目因“党员少、资源有限”,党建活动形式单一;二是融合机制精细化不够,党建与生产经营的对接节点需进一步明确,如技能培训与项目需求衔接不紧密;三是党建成效量化较难,部分党建工作仍缺乏可衡量的指标,如思想引领对员工绩效的提升作用难以精准评估。

五、结论

中国五冶集团 “三引领两融合” 模式,以 “三引领”(政治、思想、组织引领)夯实党建根基,用 “两融合”(体系、业务融合)激活发展动能,构建起国有建筑企业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完整逻辑链条,有效破解了行业 “党建与生产经营脱节”“基层党建质量不均” 等难题。

该模式的核心启示在于:政治方向是根本,需将企业发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组织人才是核心,推进“四好” 班子、网格化人才体系建强队伍;机制融合是关键,通过 “党建进章程”“三清单一流程” 实现治理与党建统一;务实执行是保障,结合行业特性创新 “片区项目党支部”“项目党群文化定制” 等形式。

面向未来,国有建筑企业可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资源配置、细化融合机制流程、完善党建成效评价体系,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持续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建筑央企力量。

参考文献

[1] 金碚。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 管理世界,2021,37 (06):1-12.

[2] 李锦。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理论逻辑与实践创新[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2:89-102.

[3] 张建军, 刘莉。 国有建筑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路径创新[J]. 建筑经济, 2023, 44(08): 98-103.

[4] 王浩。 国有企业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实践[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 115-130.

[5] 李红, 陈明。党建引领智能建造:国有建筑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J]. 施工技术, 2023, 52(20): 145-149.

[6] 赵刚。国有建筑企业“党建+项目”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4(05): 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