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探讨

作者

陆玲 刘勇

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芜湖市241002

摘要:钢铁企业生产具备流程复杂、设备多样、环境高危等特性,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文章剖析钢铁企业生产现状,指出安全意识淡薄、制度执行不力、设备维护欠佳、人员培训不足等问题,从增强意识、健全制度、升级设备、强化培训、引入信息化等方面提出策略,强调安全管理需多管齐下,为钢铁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思路,促进钢铁行业安全稳定发展。

关键词:钢铁企业;生产过程;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

引言

钢铁企业生产流程涵盖矿石开采、运输、冶炼、轧制等多个环节,具有流程长、设备多、环境复杂且危险程度高等特点。在钢铁生产过程中,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因素并存,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对员工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甚至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是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现状

1.1 生产特点及安全风险

钢铁生产从原料准备、炼铁、炼钢到轧钢等一系列工序,每个环节都伴随着独特的安全风险。原料准备阶段,矿石搬运、破碎过程中存在机械伤害、粉尘污染风险,如输送带故障可能导致操作人员卷入受伤,长期吸入粉尘易引发尘肺病。炼铁环节,高炉内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炉体泄漏、铁水喷溅会造成严重烫伤、爆炸事故。炼钢时,转炉、电炉操作涉及高温钢水,一旦发生倾翻、漏钢,后果不堪设想,同时,煤气作为重要燃料,其泄漏可能引发中毒、爆炸。轧钢工序中,高速运转的轧机易造成机械伤害,加热炉的高温也对操作人员构成威胁[1]。

1.2 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是钢铁企业生产运营的基石。有效的安全管理能够显著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减少因伤亡事故带来的家庭悲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从企业经济效益角度看,避免事故意味着减少设备维修、停工停产、赔偿等费用支出,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的连续性,进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良好的安全管理形象还能增强企业的社会声誉,吸引客户、投资者与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助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意识淡薄

部分钢铁企业管理层过度关注生产效益与成本控制,将安全管理置于次要地位,安全投入不足,对安全规章制度执行不力,未形成良好安全文化氛围。基层员工同样存在安全意识薄弱问题[2],对身边安全风险认识不足,工作中抱有侥幸心理,违规操作现象频发。例如,在某钢铁厂,部分员工为图方便,在吊运区域逗留,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帽,无视现场安全警示标识,这些行为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2.2 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虽然多数钢铁企业制定了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安全检查常流于形式,未能深入排查隐患,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导致制度威慑力不足。安全责任落实不明确,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出现问题时无法迅速追究责任主体。如某企业虽规定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但相关人员为节省时间,检查记录造假,最终因设备隐患未及时发现,引发生产事故[3]。

2.3 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不足

新员工入职培训内容简单,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未能使其充分了解岗位安全风险与操作规范。老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匮乏,随着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员工知识技能无法跟上生产需求,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因技能不足引发事故。培训方式单一,多为理论讲解,缺乏实际操作演练,导致员工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某企业新入职员工在仅接受一天简单培训后便上岗操作复杂设备,因操作不当引发设备故障与安全事故。

2.4 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

部分钢铁企业应急预案缺乏科学性与实用性,未充分考虑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与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场景,预案内容空洞,缺乏具体应对措施与操作流程。应急演练走过场,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应急流程不熟悉,在实际事故发生时无法迅速、有效地响应。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不足或管理不善,物资过期、损坏未及时更换补充,关键时刻无法发挥作用。例如,某钢铁厂发生火灾事故时,因应急预案不完善,员工不知如何疏散,应急救援物资中灭火器部分失效,导致火势蔓延,造成严重损失。

3加强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策略

3.1 强化安全意识教育

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深入讲解钢铁生产各环节安全风险、事故案例及预防措施;举办安全技能培训,通过现场演示、模拟操作等方式,让员工熟练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员工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营造浓厚安全文化氛围。企业管理层以身作则,将安全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大安全投入,确保安全设施配备齐全、运行良好。

3.2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对现有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与细化,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安全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安全操作规程与考核标准,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建立专门安全监督检查小组,定期对生产现场进行全面检查,采用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突击检查等多种方式,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

3.3 加强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

根据员工岗位特点、技能水平与工作经验,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新员工入职培训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使其熟悉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岗位安全风险与操作流程;老员工培训侧重于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培训以及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员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操作技能。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线上利用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等资源,让员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线下通过课堂教学、现场实操、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培训效果。

3.4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组织专业人员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预案内容应包括事故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应急响应程序、救援措施、人员疏散与安置等详细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与完善。加强应急救援物资管理,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明确物资种类、数量与储备标准,定期对物资进行检查、维护与更新,确保应急物资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4结论

综上所述,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关乎员工生命安全、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稳定。为加强安全管理,需从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优化设备维护与更新机制、加强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以及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提升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钢铁企业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为钢铁行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欣.钢铁企业生产成本精细化管理与控制的策略[J].销售与管理,2024,(25):87-89.

[2]祁明明,杜江.钢铁企业生产运营服务思路与模式研究[J].冶金经济与管理,2023,(02):29-31+35.

[3]张凯,陈先利,李华川,等.钢铁企业生产调度组织的管理与研究[J].金属世界,2022,(0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