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叶文涛
福建省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前言:中等职业教育处于承接基础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衔接阶段,其教育质量近年来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班主任作为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更好适应新时代教育环境的深刻变革,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创新势在必行,直接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真正落实。
1. 新时代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1 落实职业教育主责
中职教育阶段承担着学生从基础教育向职业能力转型的过渡任务,中职班主任队伍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种作用在德育层面的体现极为突出。作为德育实施的第一责任人,通过构建结构合理、理念先进的班主任队伍,可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养成训练,推动德育从课程嵌入向生活化、常态化拓展。高质量班主任队伍可保障德育工作的纵深发展,并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组织支撑和人力保障,职业教育在塑造技能型人才中的育人功能可由此充分发挥[1]。
1.2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心理波动大、价值观不稳定等特征,班主任对其的精准引导极为重要。通过科学开展班主任队伍建设,有助于形成高水平的班级管理体系,提升学生在纪律观念、人际交往、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整体素质。班主任通过日常管理活动,可将行为规范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意识训练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职业适应、问题解决能力等层面,班主任所承担的作用不可替代[2]。
1.3 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职业教育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班主任队伍作为学校育人系统中的关键组织载体,在落实改革措施、传导教育理念方面的重要性极高。新时代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可保障各类教育改革举措在基层层面落地生根,并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服务转型。总的来说,高水平班主任群体不仅能够为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基层支撑,还可以有效推动中职学校现代化发挥。
2. 新时代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基本原则
2.1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
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应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扣职业教育德育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需要得到充分重视,真正融入其中。具体实践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聚焦岗位职责设定、考核等方面,班主任可由此真正成为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思想品格塑造的引导者。该原则下,班主任队伍的价值引领功能需要充分发挥,以此对道德认知、行为习惯与职业规范三方面内容进行统筹,并与专业课教师形成德技融合式协作,确保德育资源与专业内容有机整合,实现力育人合。此外,还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更好在行为引导、人生规划等层面提供支持,真正成为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重要支点。
2.2 聚焦专业化能力建设
专业化建设属于中职班主任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目标在于提升岗位胜任力。为此,应围绕思想引导、行为规范、心理辅导、家校沟通、危机应对等关键领域设定能力指标,保证成长路径真正做到可测量、可反馈。通过统筹校本培训、区域教研、外聘专家讲座等多元资源,优化培训资源配置,推行模块化与阶段化并重的培训体系,可更好提升班主任群体的综合素质。辅以“骨干—名师—导师—专家”递进式成长阶梯,以及结合职级评定、科研成果与岗位贡献等多维度的晋升机制,即可大幅提升班主任成长意愿,推动其从“事务型角色”向“复合型育人专家”转型[3]。
1.3 重点开展绩效评价激励
新时代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还应关注绩效评价激励,在科学绩效评价基础上,即可实现对工作贡献、育人成效的可视化呈现,辅以科学合理的回馈,可持续提升班主任队伍工作积极性。绩效评价激励应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行为习惯、班级凝聚力、家校互动质量等指标,灵活运用结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互评、管理部门评价等方式,并真正将评价结果与薪酬调整、职务晋升、评优选先等挂钩,实现岗位贡献的正向反馈。结合动态绩效档案,跟踪记录班主任能力表现并进行阶段比较,也需要得到全面推行[4]。
3. 新时代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优化路径
3.1 健全机制
为优化新时代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应从健全机制层面入手,构建多维度的管理制度矩阵,保证各项班主任工作在制度框架内有序运行。应建立《班主任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心理健康教育规程》等规章制度,明确班主任职责、班级运转机制、心理干预范围等内容,并梳理出责任路径图,细化日常管理、学期目标执行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具体实践需要聚焦在班主任工作内容,关注学生思想引导、行为规范管理、心理健康干预、职业规划引导、家校沟通协调等领域,为按月度推进执行情况总结、通报,可考虑引入工作台账制度,辅以针对性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和专业部德育工作组,即可统筹整合班主任资源配置,构建集体协同、全员参与的德育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班主任教育功能。
在此基础上,应创新班主任培训体系,构建科学评价机制。应基于“双师型”人才建设战略,制定《中职班主任专业成长发展规划》,明确“名师引领—同伴互助—自我提升”三维培训方向,构建一体化发展通道,这一过程可基于“名优专家请进来”的高层次讲座引导、“骨干教师带起来”的导师帮带机制,以及“优秀教师走出去”的外派进修计划,全面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沟通、管理方面能力。具体培训应围绕专题开展,包括教育家精神、心理健康辅导、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等,并深入参与符合中职学校教育生态的专项课程开发,结合情境演练、案例剖析、班情模拟等实践教学方式,以及依托校内“班主任研修工作室”开展的主题讲座、教学沙龙、微课展示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学习活动,即可保证班主任在教育理念与育人技能双维度共同成长。具体实践也可以聚焦相关赛事活动,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育人方案设计竞赛”等,以此激励班主任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经验,这对于德育理论研究课题落地应用也具有推动作用,可助力构建“以赛促教、以研促用”的培训生态闭环[5]。
进一步,还应建立一套客观、科学、激励性强的评价机制,以此对班主任工作质量、管理成效、育人成果进行全面反映,这一过程应围绕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水平、学生成长反馈、家校协作绩效、教学协同贡献等方面构建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建议选择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方式,可考虑在期末考核中设置“学生成长指标数据”“家长满意度调查”“班级德育活动成果”“学生心理风险干预成效”等内容,通过量化积分管理和第三方评价的方式,保证评价专业且客观。将评价结果与职务晋升、年度评优、职称评定、绩效奖金等紧密挂钩,则能够显著提升该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建议设立班主任专项津贴并实行动态调整制度,依据年终绩效等级进行差异化发放,明确贯彻绩效导向原则。
3.2 创办名班主任工作室
近年来我国各级院校纷纷开展校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创建活动,中职院校也不应落后,建议通过开展“名班主任工作室”创建推动中职班主任队伍实现整体提升。具体应建立“主持人—核心成员—普通成员”三级组织架构,由教学经验丰富、德育成果突出的高级教师担任主持人,作为核心成员的骨干班主任负责承担研训组织、经验传授、成果总结等任务,成长型班主任与新任教师则需要在其中接受系统培训、分阶段指导。结合针对性制定的《名班主任工作室运行条例》《工作任务推进细则》《活动参与考核办法》等规范文件,可明确工作室的定位、职责分工、管理机制、活动频次、成果要求,辅以针对性建立的奖惩机制与过程性评价制度,构建“计划—实施—反馈—评价”的闭环式运行模式,即可将参与程度、成果贡献、反哺能力等纳入考核范畴。在此基础上,还应聚焦人文支持,建议构建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支持体系,明确“情绪状态观测—问题预警反馈—支持服务介入”三层心理支持流程,构建“心灵驿站”服务体系,该体系下心理教师与德育教师应通力合作,为长期高压工作的班主任提供定期访谈、减压训练等多种形式的心理调适服务,辅以“教育故事分享会”“情绪表达训练营”等情感联络活动,可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促进班主任间的互助与信任。对于新入职班主任,可考虑设立成长陪伴机制,由经验丰富的核心成员担任“成长导师”,以一对一指导方式提供全方位支持。
为更好发挥名班主任工作室价值,还应聚焦德育课题研究。前者应围绕班级管理、学生心理调适、职业规划教育、德育活动设计等关键领域进行选题,结合“职业适应期学生行为干预策略”“中职阶段学生心理波动干预机制”等主题进行深入研究,辅以“问题征集—集中研讨—案例输出—成果发布”机制,推动全员参与。研究成果可编辑为“中职班级常见冲突应对方案集”“校企联合德育活动案例库”等资料,在校内进行公开展示与推广应用。有能力的工作室可承担市级德育专项课题,通过课题推进带动整体成员的科研能力发展,以此实现研究创新型工作室建设。
3.3 优化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新时代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需突破传统“事务型岗位”定位,设法优化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进阶性、可持续的班主任职业发展体系。可考虑构建初级班主任、中级班主任与高级班主任的三级班主任职级结构,并与教师职称体系对接,实现职级与职称的双轨并行机制。初级班主任主要承担日常管理任务,中级班主任应具备较强的德育实施能力与班级管理经验,高级班主任承担带教指导、课题研究、制度建设等关键职责,三者的入职标准、职称区别需要同时明确。具体实践可考虑借鉴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框架,结合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任务、管理职能定位、教师能力发展规划,针对性制定独立评价标准,建议纳入工作年限、德育成效、班级稳定性、管理创新、学生发展情况等维度,并做好过程性记录和阶段性成果展示。为真正破解职称晋升制度壁垒,建议在评聘程序中明确“德育成果权重提升、管理实绩优先认可”的评审导向,适当弱化论文发表与教学课时的刚性要求,更多关注其在管理创新、学生发展支持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同时可探索设立“德育型特级教师”“学生发展型高级教师”等职称类别,强化岗位与职称一体化协同管理,形成贯通“管理—科研—发展”的多维晋升体系。
考虑到中职学校办学实践特点,还可以考虑建设“班主任—系部德育主任—系部党政负责人—学生处骨干—校级学生事务领导”五级晋升路径,并设法强化科研能力培养。具体应设立每一级晋升节的明确考核指标,包括学生德育满意度、班级综合表现、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制度建设参与度等,并建立动态人才信息库,依据能力画像进行人才匹配与岗位推荐,并考虑为后续行政岗位储备复合型管理人才。此外,还可以引入“学校支持—课题驱动—成果激励”的科研发展机制,通过建设“班主任科研指导中心”,以及与高水平师范院校、研究机构合作等方式,持续提升其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从而更好满足高水平班主任队伍建设需要。
结论:未来,中职学校需进一步推动班主任职级体系制度化建设,推动科研与管理深度融合。同时,应持续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拓展班主任育人边界,更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易云霞, 刘穿峡. 以教育家精神赋能中职班主任队伍专业发展[J]. 教育科学论坛,2024,(21):49-52.
[2]曹兴阳.立德树人背景下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探索[J].成才之路,2024,(17):85-88.
[3]苟秀容.班主任工作室模式下的中职班主任培养路径探索[J].科学咨询,2024,(03):232-2
[4] 肖 瑞 芬 . 新 时 代 中 职 班 主 任 专 业 化 建 设 面 临 的 困 境 及 对 策 [J]. 广 西 教育,2023,(08):18-20+40.
[5] 陈英葵, 孙国伟. 大思政视域下中职班主任专业化建设路径研究[J]. 职业技术,2023,22(01):70-75.
注:本文第十期漳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zdy24217)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