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医治疗伤寒的策略与实践

作者

陈欣儿

广西中医药大学 530000

中医范畴中的“伤寒”,最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素问·热论》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确将伤寒归为外感热病的核心类型。其病因主要为外感“伤寒之邪”,包括风寒、风热、湿热等不同属性的病邪,且与季节气候、地域环境及人体正气强弱密切相关。如冬季多风寒之邪,春季易兼夹风热,夏季常伴湿热,而素体虚弱、起居失常、饮食不节者,因正气亏虚,更易受邪侵袭。

从病机演变来看,伤寒的发展遵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可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或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传变路径。病邪初犯时,多侵袭肌表,困遏卫气,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表证;若失治误治,病邪可深入气分,出现高热、口渴、烦躁等里热证;进一步发展则入营血,损伤阴液,甚至出现神昏、斑疹、出血等危重证候。同时,伤寒病程中常伴随正邪交争、气机阻滞、津液代谢失常等病理变化,如邪热伤津导致口干咽燥,湿邪困脾引发腹胀便溏,气机不畅出现胸闷胁痛等,这些复杂的病机特点决定了中医治疗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动态调整诊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伤寒的核心策略

(一)辨证论治,精准分型施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伤寒的根本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信息,结合病程阶段与病邪属性,明确证型后针对性用药。临床上常见的伤寒证型及对应治法如下:

1. 风寒束表证:多见于伤寒初期,病邪侵袭卫表,卫阳被遏。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常用方剂为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或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前者适用于表实无汗证,后者适用于表虚有汗证,通过发散风寒、调和营卫,恢复卫气功能。

2. 风热犯表证:多因春季或冬季温暖时节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所致。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咽喉肿痛、口干微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代表方剂为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等)或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等),前者清热解毒之力较强,适用于热毒较重者,后者偏于宣肺止咳,适用于咳嗽明显者。

3. 湿热蕴结证:常见于夏季或潮湿环境中发病,病邪以湿热为主,困阻中焦。症见发热缠绵、午后热甚、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口苦黏腻、大便溏薄、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常用连朴饮(厚朴、黄连、石菖蒲、半夏等)或三仁汤(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等),通过清利湿热、理气和中,改善中焦运化功能。

4. 热入营血证:为伤寒重症阶段,病邪深入营血,损伤阴液与血络。症见高热夜甚、神昏谵语、斑疹隐隐、吐血衄血、舌红绛、脉细数。治以清营凉血,代表方剂为清营汤(犀角、生地黄、玄参、麦冬等,现多以水牛角代犀角)或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通过清营解毒、凉血散瘀,挽救阴液、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二)整体调理,兼顾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伤寒虽以外感病邪为诱因,但发病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时需兼顾整体,调理相关脏腑,增强机体抗邪能力。例如,肺主皮毛,外合卫气,伤寒初期病邪侵袭肌表,常伴肺气失宣,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治疗中需加入杏仁、桔梗、麻黄等宣肺止咳之品,恢复肺的宣发功能;脾主运化,若伤寒后期湿邪困脾,导致脾胃虚弱,出现食欲不振、便溏乏力,需用白术、茯苓、党参等健脾益气之药,改善脾胃运化,为机体恢复提供物质基础;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伤寒后期若邪热久羁,耗伤肾阴,出现低热不退、口干咽燥、腰膝酸软,需加入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等滋补肾阴之品,填补下焦阴液,促进病情康复。

同时,整体调理还需关注气血津液的运行与代谢。伤寒过程中,邪热易伤津耗气,导致气阴两虚,需用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养阴之药;若气机阻滞,出现胸闷、腹胀,可加入陈皮、枳壳、木香等理气之品;若津液代谢失常,出现水肿、小便不利,需用茯苓、泽泻、猪苓等利水渗湿之药,通过调理气血津液,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三)扶正祛邪,动态平衡正邪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伤寒的核心思路,贯穿病程始终,需根据正邪消长情况动态调整“扶正”与“祛邪”的侧重。伤寒初期,病邪在表,正气尚盛,治疗以“祛邪”为主,通过解表散邪,防止病邪深入,此时若过度扶正,可能导致“闭门留寇”,使病邪滞留体内;伤寒中期,正邪交争激烈,若邪势较盛而正气未虚,仍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避免邪热伤正;伤寒后期,病邪渐退但正气已虚,治疗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防止余邪留恋,此时若继续猛攻祛邪,可能进一步损伤正气,延长病程。

例如,对于素体虚弱的老年伤寒患者,初期虽有风寒表证,但若直接使用麻黄汤等峻猛解表之剂,可能耗伤正气,需在解表药中加入黄芪、党参等益气之品,扶正解表;对于伤寒后期气阴两虚者,若仍有低热、咳嗽等余邪未清之象,可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入桑叶、菊花等轻清宣透之品,清解余邪,实现扶正与祛邪的平衡。

三、中医治疗伤寒的实践路径

(一)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与加减

中医治疗伤寒的实践中,经典方剂的灵活应用是核心手段,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对古方进行加减,实现“方证对应”。以麻黄汤为例,若患者风寒表证兼见咳嗽痰多,可加入苏子、半夏化痰止咳;若兼见胸闷气喘,可加入苏子、葶苈子降气平喘;若患者体质较弱,可减少麻黄用量,加入黄芪益气解表。

银翘散在治疗风热犯表证时,若咽喉肿痛明显,可加入板蓝根、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若咳嗽痰黄,可加入黄芩、知母清肺化痰;若发热甚,可加入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清营汤治疗热入营血证时,若神昏谵语明显,可加入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开窍醒神;若斑疹紫暗,可加入紫草、红花凉血活血;若出血明显,可加入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经典方剂的加减应用,体现了中医“因病制宜、因人而异”的诊疗思想,使治疗方案更贴合患者实际病情,提高临床疗效。

(二)特色外治疗法的辅助作用

除内服药物外,中医外治疗法在伤寒治疗中也具有重要辅助作用,可缓解症状、促进康复,常见方法包括:

1. 针灸疗法:根据证型选取相应穴位,风寒束表证可取风池、风门、列缺、合谷等穴位,用泻法,以疏风散寒;风热犯表证可取大椎、曲池、外关、鱼际等穴位,用泻法,以清热解表;热入营血证可取人中、十宣、涌泉等穴位,用点刺放血法,以开窍醒神、凉血解毒。针灸可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增强机体抗邪能力,缓解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

2. 推拿按摩:伤寒初期,可按摩头部太阳穴、风池穴,缓解头痛;按摩肩颈、背部肌肉,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身痛;按摩腹部中脘、天枢穴,改善腹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推拿按摩操作简便、无副作用,适合作为家庭辅助治疗手段。

3. 中药熏洗:风寒束表证可用麻黄、桂枝、生姜、葱白等煮水熏洗全身,通过温热刺激与药物渗透,发散风寒;风热犯表证可用金银花、连翘、薄荷、菊花等煮水熏洗,以清热解表。中药熏洗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直达病所,缓解体表症状。

(三)现代临床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患者男性,28 岁,冬季因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体温 38.5C )、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无痰、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风寒束表证,治以辛温解表,方用麻黄汤加减:麻黄 9g,桂枝 6g,杏仁 9g,甘草 3g,生姜 3 片,大枣 3 枚。服药 1剂后,患者微微出汗,恶寒减轻,体温降至 37.8°C ;服药 2 剂后,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消失,仅余轻微鼻塞,继续服用桂枝汤 2 剂调理,痊愈。

上述案例表明,中医根据伤寒不同证型制定的治疗方案,能有效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尤其在改善患者整体状态、减少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四、结语

中医治疗伤寒基于“辨证论治”核心思想,以“扶正祛邪、整体调理”为策略,通过内服经典方剂、配合特色外治疗法,形成了系统且具个性化的诊疗体系。从病因病机认知到临床实践应用,中医始终注重“因人、因时、因地”调整治疗方案,既关注病邪清除,又重视机体正气恢复与脏腑功能调理,体现了传统医学“整体观念”与“动态平衡”的诊疗智慧。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医治疗伤寒的策略与实践仍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应对抗生素耐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机体康复等方面,可与现代医学形成互补。未来需进一步加强中医治疗伤寒的临床研究与机制探索,推动传统医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升级,为伤寒诊疗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方案,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建生,余学庆,王明航,等.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的策略与实践[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DOI:CNKI:SUN:BXYY.0.2012-06-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