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

作者

安艳

双流区九江小学 四川成都 610200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班主任是学生日常管理和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方法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激励机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能够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主动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一、重视个性差异,激励机制要因人而异

班主任要通过日常观察、与家长沟通、开展心理测试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喜欢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而有的学生则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更倾向于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对于前者,班主任可以鼓励其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后者,班主任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通过私下交流、安排适合其特点的任务等方式,激发其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

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品德表现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激励目标[1]。对于学习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如鼓励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班级公益活动等;对于中等学生,重点在于激励其不断进步,向优秀学生看齐,可设定一些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小目标,如在一周内遵守课堂纪律、主动帮助同学等;对于学习困难、品德有待提高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做起,逐步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此外,不同的学生对激励方式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喜欢物质奖励,如小奖品、荣誉证书等;有的学生则更看重精神激励,如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等。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喜好,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例如,对于在绘画比赛中表现出色的学生,除了给予物质奖励外,还可以在班级宣传栏展示其作品,并邀请其在班级分享创作心得,满足其精神需求;对于在团队合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在班级会议上进行公开表扬,增强其成就感和团队荣誉感。

二、培养良好习惯,激励机制要重视自律培养

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教育要求,制定具体的习惯养成目标,如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讲究个人卫生等。将这些目标细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让学生清楚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将习惯养成目标纳入班级考核体系,定期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自律主题班会、自律演讲比赛、自律之星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

自我激励是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关键。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设定自己的自律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给自己加油鼓劲[2]。例如,让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行为表现,对于遵守纪律、完成作业等良好行为给予自我肯定和鼓励;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自我批评和反思,制定改进措施。同时,外部激励也不可或缺。班主任要对学生的自律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如颁发自律小奖章、在班级群中公开表扬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律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律意识。

三、重视身心健康,激励机制要触及心灵

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当发现学生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时,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原因,给予关心和支持。例如,通过一对一的谈心、组织心理辅导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排解负面情绪,调整心态。同时,在班级中营造积极乐观的氛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班主任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例如,开展“如何应对考试焦虑”的主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考试焦虑的原因和表现,掌握缓解焦虑的技巧;组织“信任之旅”心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信任与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激励是最能触及学生心灵的激励方式,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的情感感染学生[3]。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热烈的掌声和真诚的赞美;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鼓励和支持。这种情感上的激励能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和依赖,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

四、德育教育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小学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激励机制时,要将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践行道德,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卫生打扫、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文明用餐”“礼貌待人”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通过这些生活化德育活动,让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现知行合一。

班主任还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发现身边的道德榜样。通过班级分享会、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道德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从这些道德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将道德品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教育学生要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为同学让座等,从点滴小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结语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因人而异的激励策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注重自律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用触及心灵的激励方式引导学生;将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激励机制,小学班主任能够更好地履行德育教育职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孟丽萍.浅谈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学苑教育,2022,(28):17-18+21.

[2]刘晓东.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论文集(八).莒南县第八小学;,2022:207-209.

[3] 杨艳棠. 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对策[J]. 求知导刊,2020,(4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