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成因和应对措施分析
杨兵
中交瑞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邯郸 056000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是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难题,不仅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对工程进度和质量产生连锁反应,造价超预算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施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如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顺利完成,成为建筑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主要成因,并探讨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算;成因;措施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造价控制的难度也随之加大,由于设计深度不足、市场环境变化、施工条件复杂等因素,造价超预算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项目延期或质量下降,深入分析造价超预算的成因,并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提高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成因
1.1设计变更频繁,导致工程量增加
设计变更多源于设计阶段考虑不周全、施工条件变化或业主需求调整等因素,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若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或荷载要求,可能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基础加固或结构修改,从而增加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等工程量。在机电安装工程中,设计变更可能导致管线走向调整、设备型号更换,进而增加材料用量和施工难度,设计变更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某一专业的设计调整可能影响其他专业的施工方案,导致整体工程量的增加和工期的延长。设计变更的频繁发生不仅增加了直接工程成本,还可能因施工中断、返工等问题导致间接成本上升,如人工窝工、机械设备闲置等,设计变更频繁是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关键成因之一,其影响贯穿于项目全生命周期,对预算控制构成严峻挑战[1]。
1.2建设材料价格波动,成本控制难度大
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砂石等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原材料成本、政策调控及国际市场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显著的波动性,钢材作为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其价格受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环保政策的影响,可能出现短期内大幅上涨的情况,导致项目材料成本急剧增加,区域性材料供应紧张或运输成本上升也会推高材料价格,进一步加剧成本控制的难度。在施工过程中,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导致预算编制时的价格与实际采购价格存在较大偏差,使得原本合理的预算方案难以执行,特别是在工期较长的大型项目中,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因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整体造价远超预算。
1.3施工过程中遇到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但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地质勘探深度不足或勘探精度有限,无法完全揭示地下的复杂地质情况,在基础施工阶段,若遇到未预料到的软弱土层、岩溶地貌或地下水位过高,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基础加固、桩基施工或降水处理,从而大幅增加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及支护结构的工程量,复杂地质条件还可能引发施工方案的调整,如采用更复杂的施工工艺或更昂贵的材料,进一步推高施工成本。在隧道或地下工程施工中,遇到断层、涌水或岩爆等地质灾害,不仅会增加施工难度,还可能导致工期延误和安全风险,间接增加项目管理成本和应急费用,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具有突发性和不可控性,成为导致造价超预算的重要因素[2]。
2.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成因的应对措施
2.1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减少工程量增加
设计阶段需充分进行前期调研和技术论证,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因设计深度不足或考虑不周全导致的后期变更,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和荷载计算,优化基础设计和结构布置,减少施工过程中因地质条件或荷载变化引发的设计调整,设计过程中需加强与业主、施工单位的沟通,明确功能需求和施工条件,避免因需求不明确或沟通不畅导致的变更。在施工阶段,需建立严格的设计变更审批制度,对变更的必要性、经济性和技术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估,确保变更方案合理且成本可控,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工程量增加,降低造价超预算的风险。
减少工程量增加是控制设计变更对造价影响的核心目标,其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来实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对设计变更进行全过程管理,从变更提出、方案论证到实施验收,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性和可控性,在变更提出阶段,需明确变更的原因和范围,评估其对工程量、工期和造价的影响,避免因局部调整导致整体工程量大幅增加。在方案论证阶段,需组织设计、施工、造价等多方专业人员对变更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最优方案,确保变更后的设计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尽可能减少工程量变化。在实施阶段需对变更后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变更内容按方案执行,避免因施工偏差导致的工程量进一步增加。
2.2建立材料价格动态监控机制,降低材料成本波动影响
建立材料价格动态监控机制是降低材料成本波动影响、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重要措施,其通过实时跟踪市场价格变化,为材料采购和成本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建筑材料价格受市场供需、原材料成本、政策调控及国际市场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建立材料价格动态监控机制,可以实时获取钢材、水泥、砂石等主要材料的价格信息,并结合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平台,对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材料价格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价格波动趋势,为材料采购决策提供支持,动态监控机制还能够为预算编制提供参考,通过价格波动区间的预测,制定更加合理的材料预算,减少因价格波动导致的预算偏差。
在材料采购过程中,需根据价格动态监控数据,制定灵活的采购计划,避免因价格高位采购导致的成本增加,在钢材价格处于低位时,可以适当增加采购量,建立材料储备,以应对未来可能的价格上涨,动态监控机制还能够为材料供应商的选择提供依据,对比不同供应商的价格和质量,选择性价比最优的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在施工过程中,需对材料使用进行精细化管理,避免浪费和损耗,进一步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动态监控机制还可以与合同管理相结合,在材料价格波动较大时,与供应商协商调整合同价格,减少因价格波动导致的成本风险。
2.3强化地质勘察与风险评估,应对不可预见地质条件
强化地质勘察与风险评估是应对不可预见地质条件、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重要措施,其通过提高地质勘察的精度和深度,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地质条件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但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地质勘察不足或勘探精度有限,导致施工过程中遇到未预料的地质问题,如软弱土层、岩溶地貌或地下水位过高等。通过采用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如地质雷达、三维地震勘探等,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减少勘察盲区,在基础施工前,通过高精度地质勘察,明确地下岩土层分布、地下水文条件及地质灾害风险,为基础设计和施工方案提供可靠数据支持,勘察过程中需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要求,制定详细的勘察方案,确保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控制需要从设计、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入手,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造价超预算的风险,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将更加精细化和动态化,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行业规范和人才培养也将为造价控制提供坚实基础,推动建筑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胡佩琪.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J]. 现代企业, 2025, (01): 59-61.
[2]潘双喜.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成因与应对措施分析 [J]. 大众标准化, 2024, (20): 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