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筑设计与教育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研究
于跃过
天津市 300000 身份证件号码:120221198905053024
、学校建筑设计为教育模式创新提供的有利因素
(一)学校建筑设计适应于教育模式创新的空间布局形态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我们的学校大部分为工字型布局注重于教的模式,所以传统的教室布局往往是整齐划一的行列式,但随着教育理念模式的不断发展、创新等情况,学校建筑的空间布局就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与改变。例如,在一些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比如从美国引进的 STEM 教学理念,在具有这样教学理念的学校中,需设置开放式的、灵活的学习空间,需要将教室、实验室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功能的学习空间区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自由组合地空间,像这种空间布局,能够更好地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学习项目研究讨论、交流和资源共享。灵活的空间分隔,也使得不同学科的教学可以相互促进,彼此深入了解,破除学科知识界限的局限性。
(二)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当代的学校建筑设计,应当营造出多样化的、丰富的学习环境,为要满足、适应与教育模式创新的需求。除了传统的室内教室,还应设置户外学习空间,户外的学习空间可以结合建筑景观设计,满足建筑环境与学习环境的相互适应。比如,在校园中设置自然观察区、小型植物园等户外空间,这些空间的设计结合建筑美学,为开展自然科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学校建筑设计还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创意工作室、艺术展览空间等特殊的学习环境。这些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的能力让学生在独特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创作,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有很好的帮助。
二、教育模式创新对学校建筑设计任务提出了新要求
(一)个性化学习空间的设计
随着教育模式向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得到更多关注,从而减少目前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注。学校可以设置个性化学习中心,提供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条件,不同的资料展出、老师个性化辅导空间、不同难度层次的教材、在线学习课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学生的每一个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提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空间优化
教育模式创新强调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他们与老师和自己的同学互动交流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建筑设计优化社交互动空间。在校园内设置宽敞明亮的公共活动区域,如中庭、连廊、学生活动中心等。中庭可以设置休闲座椅、展示台等设施,成为学生课间休息、交流互动的场所。方便学生在课间进行即时的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训练。
三、学校建筑设计在小、中、大学三个阶段中与教学创新理念的协同发展
(一)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孩子天真浪漫的时刻,要释放孩子的天性,他们活泼好动,学习和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小学的建筑设计,应让孩子能更舒适更自由的建筑场所下成长。小学建筑设计在空间布局上更加灵动,符合孩子的行动轨迹,小学建筑设计的关键词是成长和向上。小学建筑是成长的容器,为要使每个孩子都能在舒适的环境下向阳而生,这是小学建筑设计的初衷。
(二)中学阶段
中学生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处于青春期,因此,内外边界的过渡、环境的交
融,个性化的体现,私密空间、共享空间与独立学习空间、团体学习空间的营造对他们来说都很重要,让中学生的自身特点得以被发掘和展示出来。
(三)大学阶段
大学阶段的教育,大学生已经进入成年阶段的学习模式,要培养适合社会的人才,所以强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能力。需要再建筑环境中营造出一种开放、自由、灵活的学习、交流空间,室内室外空间的交融与连接等,增强其空间的流动性,构建互相融合的交互平台,深挖当下社会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布局,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大学生享受研发性学习的优越性。
四、STEM 教育理念与学校建筑设计多角度融合的案例研究
(一)相关案例
华盛顿大学的生命科学楼是 STEM 领域下的一个学校建筑设计案例。主要有科学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两大理念,实现 STEM 教育与学校建筑设计多角度的融合。生命科学楼的建筑设计注重互相交流贯通的学习空间布局,它与具体的环境有独特的互动关系,设计师致力于打造灵活、高效的学习、科研环境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需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着理解、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的原理,设计过程中融合了生态学理念,唤醒师生的生态意识,让师生在这样的建筑环境中更有创新精神。
(二)案例分析
华盛顿大学的生命科学楼的建筑布局,能很好地体现于 STEM 教学方式,并且让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深度交流中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理念。开放式、灵活性强的建筑空间布局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发师生间的研究积极性与创新意识。学校建筑设计采取灵活、可变、开放互通的布局形式,为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上学习,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技巧,构建良好的思维习惯。。此外,学校建筑自身也是教学的实地教材,华盛顿大学生命科学楼是推动 STEM 教育理念落地的重要案例,它犹如一课新星,点亮了当今的教育世界,也为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希望。它是促进学校建筑设计与教育创新协同发展的里程碑式案例。
结语:
当下科技、网络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导致知识得到爆炸式地增长,过去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教学理念的创新势在必行,这样的创新需要的场所就是学校建筑,因此,学校建筑与教育模式创新必要协同发展。同时还应注重空间的可达性和开放性,通过展示和交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空间的灵活性使用于现代的科学教育,同时还要具有真实性、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属性。这需要教育者、建筑设计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育建筑实践与教育理念密切相关,从在在教育理念和建筑设计理念上要不断交流与融合,以构建更加理想的学校,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完善,学校的建筑设计要独具匠心并具有无限的创新,它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的各个区域,给这片土地带来活力,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城市的新名片,并为城市的主人这些可爱的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色彩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朱德峰.大数据视角下的学校教育空间设计与发展创新研究——评《未来高校教育空间设计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5,(02):I0007-I0008.
[2]孙澄,曲大刚,黄茜.人工智能与建筑师的协同方案创作模式研究:以建筑形态的智能化设计为例[J].建筑学报,2020,(02):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