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四级学风建设体系探索研究

作者

王世浩

潍坊学院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风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六个严起来实起来,首要的就是要在学习上严起来实起来”。高校作为为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抓好学风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学风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优良的学风关乎高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从广义上讲,“学风”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是全体师生在学习方面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综合体现。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学生素质存在差异,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风建设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检验高校培养新时代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

2 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高校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许多学生从小学起就将“上大学”作为学习目标,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从高中的高压、严格监管转变为自主学习和相对宽松的模式,部分学生因此变得散漫,失去了学习目标和动力。他们对未来没有清晰规划,不清楚为何而学,“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课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学生认为读大学只是为了获取文凭,而非将大学视为储备知识、提升能力的场所,对待学习态度消极,敷衍了事,学习动力仅为应付考试,不少学生只求“及格就行”,考前临时抱佛脚,一旦考试挂科,就更丧失学习欲望,选择“躺平”。

2.2 高校教师教学方式陈旧,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学习方式主要以“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为主,学习主要靠教师的督促,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密切,师生之间基于学习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进入大学后,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缺乏创新和实践性,导致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因为大学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是引导性的,不会再去过多地督促学生学习,师生之间的联系较弱,大部分教师与学生除了上课之外的联系较少,需要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很多问题的研究,自身能力的提升,包括考取各类证书都需要自己安排。曾有调查研究显示,有 50.8% 的调查者在大学期间没有与教师在学风建设方面有过任何的沟通。由于很多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严重缺失,造成一些学生开始“混日子”,荒废学业。

2.3 学风建设制度不完善,育人合力发挥不足

在我国高校的管理制度中,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的侧重点不同,各有分工。通常来说,管理人员承担着学生学风建设在内的各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而教学人员则负责学生日常的授课等,并不参与高校学生的学风建设工作,承担学风建设工作的往往是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专业不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学生学科专业特点、课程学习规律、课程难点、就业方向等,才能够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但管理人员由于专业学科背景不一致,往往很难结合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育人。此外,尽管一些高校制定措施,要求教学人员担任班级专业的班主任,但由于辅导员、班主任职责划分不明确,教学任务重等各种原因,导致一些高校学风建设各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合力育人意识欠缺,影响了合力育人的效果。

3 高校四级学风建设体系运行实现机制

针对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在坚持系统性,全局性的原则的基础上,应从多角度、多层面系统推进,从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个角度构建“高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网格化学风建设管理体系,扎实推进学风建设。促进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学风建设运行体系,以期可以用来指导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把学风建设落到实处。

3.1 高校

学校层面,要充分发挥“总舵手”作用,明确学风建设的大方向。一方面,充分发挥学风建设各主体的作用,将学生工作队伍作为主力军,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战场、课程思政作为主渠道。把思政课当作主战场,思政类课程与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方面结合,与时俱进,优化授课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构建多元化授课场景;把课程思政当作主渠道,组织推荐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构建完善“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教学团队,将课程思政与各项学风建设工作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把学工作队伍作为主力军,围绕辅导员主要职责,加强培训制定制度,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全面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风对学风建设的影响同样非常重要,因此,抓学风的同时也必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不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宣传工作,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学校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将结果作为师德师风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教师评奖评优,职称评审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其次,完善教学督导制度,组建督导巡查组,不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广泛听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改善教风。同时,完善各项考试期间的巡考制度,端正考风考纪,以考风正学风。最后,构建“导师制”培养模式,形成有效的指导机制,让教师真正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比赛竞赛等第二课堂的指导当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真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 院系

院系层面应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带头抓学风,做到高度重视、全员参与、各司其职,明确学风建设目标和任务,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全体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严肃课堂纪律,为避免上课“低头族”现象,可设置手机袋,要求学生上课期间将手机放入袋中,同时改进授课方法,增加课程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共同参与,形成育人合力。可由班主任主抓学风建设,定期召开学院班主任学风建设研讨会,交流班级学风建设情况,分析案例,针对问题深入剖析,统一思想并制定解决方案,确保实施效果。另一方面,根据不同院系学生特点,制定细化学风建设相关文件,完善学风建设专项制度。例如,开展朋辈教育,为低年级学生配备由高年级学生干部担任的“导助”,负责班级学风督导,协助辅导员开展班级建设和课程考勤等工作。开展“学业交流”活动,如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学子报告会、读书心得分享会、学术论坛、成长沙龙等,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学生专业归属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开展诚信教育,全面了解学生日常学习和考试情况,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记录,及时谈心谈话和学业跟踪。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按时召开“学风建设”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借助网站、公众号、宣传栏等进行广泛宣传,将学风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形成长效机制。

3.3 班级

班级是学校教学最基本的单位,也是学生接收知识教育资源最基本的单位,学风建设功能的发挥也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因此,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建立健全相关班规制度,严格落实。例如:建立早自习及晚自习制度,加强管理,班级内部自查,严格执行请假考勤制度,提高学习效率。严格课堂考勤制度,设置考勤员,建立考勤表,及时进行检查通报,与评奖评优挂钩,树立红线意识,增强自制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提高班级学风建设的活力,打造具有威信力的班委会,选强选优,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并视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学风建设。例如:可由班委会牵头成立学习小组,一名学生干部对接几名同学,进行学业帮扶,开展周测、月考等自测自评,进行班级内部评比,在班级内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针对难度较大的课程可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由班内学习好的同学或高年级成绩优异的同学答疑解惑,分享经验。定期召开班级学风建设会议”,分析班级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借鉴经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定期召开班委会,汇总班级内部学风建设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不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讨好的改进举措。

3.4 宿舍

宿舍是大学集体生活中最小的单位,同学们彼此在生活、文化、情趣、价值观等方面互相影响、互相接纳。宿舍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集合体,同宿舍文化环境也会影响到学风。当代大学生崇尚个性独立,追求自由与民主,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集体生活,进入大学后往往会出现集体生活难适用的现象,因此,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风气对学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宿舍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根据不同学生需求,创新活动内容,例如:开展安全文明宿舍标兵和安全文明宿舍评选活动,评优宿舍与个人在最终综合测评中有所体现,开展宿舍故事征文、宿舍文化短视频评选、“校园与家”摄影比赛、宿舍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营造积极向上、温馨友爱的宿舍文化,为同学们安心学习做好“后勤保障”。另一方面,要以宿舍共同体建设为基础,打造宿舍学习小组,宿舍内部开展学习打卡活动,互相督促,强化共同体学习意识,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学习帮扶活动,定期进行宿舍评比,树立标杆典型,如“先进宿舍”“优胜宿舍”等,将评价结果与学期、学年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4 结语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需要整体发力、系统推进才能充分发挥其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一种优良学风的形成能够促进高校的育人成效,有良好的育人成效反过来还可以助推学风建设,两者息息相关,互相推动。本文从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个角度出发构建四级学风建设体系,多方协作、各司其职、多措并举、形成合力,紧紧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这一目标,从制度管理、队伍建设、榜样引领、氛围保障等关键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措施,探索形成了一种可复制推广的高校学风建设推进路径,以期为高校探索学风建设提供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孙霞萍.“三全育人”视角下生活园区学风建设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02):173-176

[2]钟一鸣.高校学风建设实践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教师,2023,(30):3-5.

[3]王相.医学院校“六位一体”学风育人机制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20):1-3.

[4]赵洪校.高校院系“六位一体”学风建设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A]2023 年第九届中国陶行知研究座谈会论文集[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3.

[5] 马 东刚 . 师 范 大学 二级 学 院学 风 建设 调研 及 优化 路 径[J]. 湖北 开 放职 业 学院 学报,2023,36(1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