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简述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一般步骤

作者

柏梓榭

新疆艺术学院 830023

引言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对音乐和文化进行交叉研究的学科,强调研究文化背景中的音乐,其中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研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是研究者做出所有成果的基础。

田野工作是深入探究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它包括了规划筹备、田野调查和后续整理研究三个阶段。它要求研究者不能只做“扶手椅”的案头工作,要深入到特定的社区 1中,亲身参与当地的音乐活动,进行长期且细致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田野工作为民族音乐学提供了丰富且鲜活的研究素材,进而能够使研究者不断拓展视野、深化对多元文化和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推动学科发展。

一、田野前的规划筹备

田野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前期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在这一阶段,研究者需要确定所研究的课题并准备田野调查过程中所需的设备、物资和技能,以确保后续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选择课题

课题的选择是田野工作的起点,它决定了研究方向和范围。由于还有许多音乐仍未得到研究,课题可选择的多样性会让第一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研究者感到棘手,研究者可以从个人兴趣与课题可行性两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1. 个人兴趣

从个人兴趣出发,选择一个喜欢的课题,能够激发研究者的热情,在田野工作中,会更具有驱动力。这种兴趣使然的热情会驱使研究者主动地深入观察、记录和分析,即使在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也能凭借内心的喜好坚持下去,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提升研究的质量与深度。

2. 课题可行性

兴趣固然重要,但课题的可行性同样不可忽视。研究者首先应当考虑自身的时间、预算、语言能力以及研究环境的实际状况。其次,研究对象的配合程度、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当地政策也是影响课题可行性的关键因素。再者,研究者自身的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也是重要因素。

(二)出发前的准备

在明确所要研究的课题后,研究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具体准备,包括技能练习和物资筹备。

1. 家中练习

田野调查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研究者需要掌握参与性观察、访谈技巧和记录方法等基本技能。参与性观察只能在田野中学会,但语言能力、写作能力、观察与记忆的技巧方法可以在家中进行模拟练习。同时研究者也要提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此外,熟悉记录工具的使用也至关重要。

2. 所需物资清单

准备充分的物资是田野工作的基础。研究者可以根据田野环境、田野时长和调查需求提前列出详细清单,包括:

调查工具:录音笔、相机、笔、笔记本、充电器等

生活用品:衣物、简便的食物、急救药品等;

礼物:用于表达对被研究社区、被研究者的感谢。

合理充分的物资准备不仅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还能避免在田野中出现不必要的困难。

二、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田野工作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会与当地环境、社区展开互动,从而深入挖掘第一手资料,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伦理规范。

(一)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中的主要策略。研究者不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参与者。研究者生活在所研究的社区,参与社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音乐活动,随时观察记录,还可以请社区成员评价所观察到的活动。

参与性观察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快更好地融入社区,获取更真实的一手资料。但是,研究者需注意保持中立,避免过于融入而失去对研究对象的客观研究分析。

(二)田野记录

记录是田野调查的重要环节,它能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研究成果。人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存储载体,所以可以通过笔记、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下来。

1. 田野笔记

研究者应在田野期间随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对话和感受,尽量详细、准确。

2.电子记录

现代技术为田野记录提供了便利,但研究者务必尊重被观察者对于录音录像的意愿。

记录的核心在于真实与全面。研究者需保持客观、避免偏见,并定期整理记录内容,以确保内容的清晰性和系统性。同时,在记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当地习俗,遵守规定。

(三)访谈

访谈是田野调查中获取深层次信息的重要方法。通过与研究对象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社区的音乐、文化和历史。

1.访谈准备

研究者需明确访谈目的,提前设计访谈提纲,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还要准备好访谈设备并确保其能正常运行。

2.灵活应对

访谈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根据被访者的反应灵活调整提问方式。如被访者显出不愿回答某个或某些问题时,研究者应当及时调整话题,以避免尴尬与不适。

3.文化敏感性

访谈需体现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如涉及宗教信仰或政治敏感话题时,研究者需小心措辞,以避免引起误解或冒犯。

(四)伦理问题

田野调查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因此伦理问题至关重要。研究者需遵守以下原则:

1. 知情同意:在开始研究之前,研究者需向参与者说明研究目的、方法及可能的影响,并征得参与者的同意。

2. 隐私保护:研究者需对参与者的信息保密。例如,参与者不愿意公开姓名,研究者在发布研究成果时就要对其使用化名。

3. 尊重与回馈:研究者需尊重参与者的文化、习俗和观点,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回馈社区与参与者。

三、结束田野

田野工作的最后阶段是离开田野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这一阶段同样需要谨慎处理,以保证研究的完整性和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离开

离开田野时,研究者需妥善处理与社区的关系,不要突然离开,要以适合当地文化生活的方式,预先通知你的离开。研究者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活动或举办小型聚会向社区及参与者表达感谢。

离开田野后,研究者应保持与社区的联系,以便后续资料的核对或补充。

(二)资料整理

田野资料的整理是分析研究的基础。研究者需将笔记、录音和录像分类标记归档。1. 数据清理

剔除无关或重复的信息,剪辑出重要内容,并补充遗漏内容。

2. 分类整理

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标记,为后续的分析打下基础。例如,将社区活动的记录按照主题分类,或按时间、地点、表演名称、表演人物来命名分类。

3.整理笔记

田野调查过程中所写的笔记以粗略的田野记录为基础,可以提示记忆,为研究提供所需专业名词。

结语

田野工作是研究者必须经历且几乎无法由别人传授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料收集,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一种异质文化中去感知、去理解音乐的生命历程。现如今科技高度发达,虽然远程数据采集等手段日益便捷,但亲身参与田野调查所获得的那种对音乐文化的深度体验与情感共鸣是难以通过技术手段完整捕捉的。

田野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从课题选择到田野结束,研究者需全程投入并不断感受,以获取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系统的田野工作,研究者不仅能深入了解特定社区,还能为民族音乐学研究做出贡献。未来,田野工作将继续在传承中华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激励更多学者踏上这片充满未知与魅力的探索之旅,为构建多元包容的音乐文化体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钱鹏宇.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田野伦理问题的反思[J].当代音乐,2023,(10):110-112

[2]刘柱.对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中伦理问题的反思[J].歌海,2022,(04):69-75.

[3]海伦·迈耶尔,秦展闻,汤亚汀.《民族音乐学导论》[J].音乐研究,2015,(04):7

作者简介:柏梓榭,2000 年出生,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长垣,音乐学院艺术学(音乐研究)专业研一学生

注释: 社区:它主要是指一个在地理空间上相对集中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的人群因为共同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因素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是基于非地理因素形成的群体集合。